第3章 是為民分憂嗎?(1 / 2)

【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以;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譯文】梁惠王說:“我對於國家大事,是很盡心力的了。河內遭遇災荒,我就把百姓遷移到河東,而且將河東的糧食調撥一部分到河內。如果河東遭遇災荒亦同樣處理。據我觀察鄰國的政務,沒有誰是象我這樣用心的。但鄰國的人民也不見減少,我的人民也不見增多,這是為什麼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您喜歡打仗,我就用打仗來比喻吧。咚咚的戰鼓敲響了,雙方的兵刃相接觸了,戰敗的一方丟盔棄甲而逃,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多步就停步。跑了五十步的人譏笑那跑了上百步的人,您覺得如何?”

梁惠王說:“這不可以,他隻不過沒有跑一百步罷了,但同樣是逃跑。”

孟子說:“大王您既然懂得這個道理,就不要期望您的百姓比鄰國增多了。隻要不違背農業耕作的時間,糧食就吃不完;細密的魚網不進入池塘,魚鱉就吃不完;砍伐樹林以規定的時間,木材便可以使用不盡。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使用不盡,這就是讓百姓養育生者埋葬死者而無憾的事,這就是王道的開始。

“有五畝地的人家戶,讓他們種上桑樹,五十歲以上的人就有衣裳穿了。雞鴨豬狗等家禽,不失時節地繁殖養育,七十歲以上的人就有肉吃了。有百畝地的人家戶,不要奪去他們農業耕種的時間,數口之家就不會鬧饑荒了。鄭重地開展學校教育,強調繼承曆史的經驗和兄弟和睦的意義,頭發斑白的老人就不至於在路上肩挑頭頂奔波勞累了。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整年不受饑寒,然而還不叫王道,是沒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