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人人都在為自己的私有利益而努力奮鬥而殫精竭慮(2 / 2)

自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倡精神文明後,黨中央在新世紀初又提出了建設公民道德規範的號召,實是要重建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1988年1月,七十五位身處西方學術桂冠地位的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開會結束時宣言:“如果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顧二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見,孔子的學而且時常調節自己的思想,“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思想和多元互補的原則,以及“以直報怨”的原則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乃是全世界人民精神文明的軸心。所以孔子、孟子提倡王道,反對霸道的社會公理解釋係統,是得到廣大人民所讚同和支持的。王道依靠的是什麼呢?是社會行為規範,是愛民,就是有一定的社會行為規範和社會公理解釋體係;有了這些,人民得到共同的、約定俗成的社會公理解釋——即人的行為準則,人們的社會行為就會趨同。而人民的社會行為趨同,就會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衝突。社會行為規範使人們的社會行為有了一個價值取向標準,人人都按這個標準行為,就沒有誰能夠隻憑自己的好惡和憑自己的實力、勢力、武力行事,那麼,人類社會就會逐漸走向太平。孔子依靠什麼使他的學生們服從呢?就是依靠“說理”,依靠一定的社會行為規範和社會公理解釋體係。《道德經》、《大學》、《中庸》、《孟子》等書亦是如此,是議論、衡量、評定、評論、辯析、研究、分析和說明事理的“說理”之書,是對人類社會行為準則的說理,是對人類社會公理解釋、價值取向的說理,是對人類行為方式的說理,也是人類自身素質得以提高的教材。這才是真正的中國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