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李漁的戲劇美學(1)(3 / 3)

李漁學識淵博,才氣橫溢。黃鶴山農在《(玉搔頭)序》中說他“髫歲即著神韻之稱,於詩賦文人詞罔不優瞻,每一振筆,漓漩風雨,倏忽千言,當塗貴遊與四方名碩鹹以得交笠翁為快”。芥子園主人在雍正八年(1830)將李漁雜著合成一冊刊行時,說:“湖上笠翁先生聲霏北玉,名重南金,海內文人無不奉為宗匠,雞林詞客孰不視為指南。”李漁的著作很多,生前他曾將其雜著自編過集子,取名《一家言》,並寫了《(一家言)釋義》即自序,那是康熙十一年(1672)的事情。在他死後五十年,有人又重新將他的全部詩文雜著等收在一起,編為《笠翁一家言全集》共十六卷,包括:文集四卷,詩集三卷,詞集一卷,史論兩卷,《閑情偶寄》六卷。《閑情偶寄》共有《詞曲部》、《演習部》、《聲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飲饌部》、《種植部》、《頤養部》等八部,涉及麵很廣。其談論戲劇藝術的部分,是該書的精華;其他,如談論園林建築和儀容服飾的部分等,也有較高的成就。作為戲劇作家,李漁著有傳奇十八種(也有說他著傳奇十六種或十五種),常見的有《笠翁十種曲》傳世。此外,他還寫過評話小說《十二樓》、《無聲戲》(即《連城璧》)。有人認為長篇小說《回文傳》、《肉蒲團》也可能是他的手筆。但是,李漁最主要的成就還是在戲劇理論方麵,把他稱為我國古代第一流的戲劇美學家,是當之無愧的。他的戲劇美學思想除集中表現在《閑情偶寄》中之外,還散見於他的其他一些詩文之中,特別是《窺詞管見》二十二則,有不少精彩的美學觀點,也很值得重視。

世界上的事物、人物是很複雜的,總是處於各種各樣的矛盾狀態之中,我們也應該以矛盾的、即辯證的觀點考察之。要想全麵地、正確地評價李漁,那就應該認識李漁身上所存在的各種矛盾和矛盾的各個方麵。當然,任何矛盾總有它的特殊性。存在於李漁身上的特殊性的矛盾是什麼呢?首先是世界觀內部的落後的消極的方麵和進步的積極的方麵的矛盾,而其落後麵和消極麵始終占很大比重。世界觀內部的這種矛盾,當然對他的戲劇美學思想有很大影響;但是,李漁突破了他世界觀中落後麵、消極麵的局限,在戲劇美學方麵取得了很高成就--當然,戲劇美學思想並不僅僅受世界觀影響,還受其他許多因素製約。其次,李漁作為一個戲劇作家,成就並不高,但作為一個傑出的戲劇美學家卻作出了重大貢獻,這也是一個矛盾。就是說,他的戲劇創作和他的戲劇理論之間,並不完全一致。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不會簡單地以他戲劇作品中的某些弱點而否定或不承認他戲劇理論上的某些正確主張。在全麵介紹李漁戲劇美學思想之前,對李漁身上的這些矛盾現象先作一概括地考察和簡略地分析,也許不是沒有益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