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李漁的戲劇美學(1)(2 / 3)

不拘禮法。丁澎在為他的詩集作序時,說他“為任俠,意氣傾其座人。”然而,因家道中落,這樣的日子永遠地無可挽回地從李漁身邊逝去了。

李漁家境的轉折,大約發生在甲申(1644)、乙酉(1645)、特別是丙戌(1646)清兵入浙前後的那幾年。甲申年,清兵的足跡雖然尚未踏上浙土,但是戰禍卻已殃及浙民,包括李漁。那一年他寫過一首五律《應試中途聞警歸》,說明戰亂把他的科舉美夢和詩書生活打破了,他感慨地、無可奈何地說:“詩書逢喪亂,耕釣俟升平。”--然而,後來的生活道路並沒有像他主觀預想的那樣發展,他再也沒有應過科舉,而是把他的一生與戲劇生涯聯係在一起。此是後話。還是在甲申年,李漁另外寫過《甲申紀亂》、《甲申避亂》等幾首詩,記述他和當地鄉民避難山中,受“賊”“兵”兩害,李漁所謂“賊”大半指農民起義軍;而“兵”,則指明的潰兵,他們敗退到哪裏,就在哪裏騷擾和魚肉鄉民。一般貧民,深受其害,苦不堪言,即使像李漁這樣的有錢人家,也不能幸免。第二年,即1645年,李漁又在一首《避兵行》(他自注寫作時間:“乙酉歲各鎮潰兵騷浙東時作”)中憤慨地揭露了“官兵”的暴行,並且描述了自己疲於逃命的慘痛景象。詩中說:“八幅裙拖改作囊,朝朝暮暮裹餱糧,隻待一聲鼙鼓近,全家盡徙山之岡。新時戍馬不如故,搜山熟識桃源路,始信秦時法網寬,尚有先民容足處!……上帝邇來亦好殺,不然見此胡茫然。”至丙戌年(1646),清兵占領了李漁的家鄉蘭溪,燒殺搶掠,無所不為,李漁的家財大約也被掠空,親友、鄉民被殺者無計其數。亂後歸來,李漁寫了一首《婺城亂後感懷》,說:“骨中尋故友,灰裏認居停”。在《丙戌除夜》中,李漁對著那幸存的房子大發感慨:“屋留兵燹後,身活戰場邊”。在另一首《婺城亂後感懷》的七律中。李漁還寫道:“荒域極目費長籲,不道重來尚有予。大索旅餐惟麥食,偏租僧舍少蓬居。故交止剩雙溪月,幻泡猶存一片墟。有土無民誰播種,孑遺翻為國躊躇。”更使他傷心的,是他的著述和藏書都被焚毀。這使他感到:“始信焚坑非兩事,世間書盡自無儒”,“國事盡由章句誤,功名不自揣摩來”,“切記從今休落筆,興來咄咄隻書空”。總之,幾年的戰亂,現實生活的巨大變化,戰亂中所見所聞以及與下層人民的接觸,改變了他原有的生活方向,對他的思想觀點、人生態度,對他的世界觀、美學觀,也不能不產生重大影響。這時,他的“功名”觀念淡薄了,而且也無望了;實際生活逼迫他不得不為糊口奔忙。

大約在1648年以後,李漁離開蘭溪(一說李漁四十一歲以後--即1651年以後離開家鄉,因為據《龍門李氏宗譜》載,李漁四十一歲時還在家鄉做祠堂總理),移家杭州、南京,在窮愁坎坷之中,靠賣詩文和演戲維持生計,所謂“挾策走吳越間,賣賦以糊其口”,就是這種生活狀況的寫照。李漁在杭州居住期間,與丁澎、陸圻、毛先舒等“西冷十子”多有交往,並創作了短篇小說集《無聲戲》、《十二樓》和傳奇《憐香伴》、《玉搔頭》、《風箏誤》、《奈何天》等。大約在順治十五年《1658》左右,李漁去了金陵(南京)。據現在我們所能知道的情況來看,一方麵,李漁曾在金陵開設過“芥子園”書鋪。“芥子園”,本是李漁在金陵的住所,他在《(芥子園雜聯)序》中稱:“地止一丘,故名‘芥子’,狀其微也。”李漁自己編寫許多教科書(如《芥子園畫譜》初集等)、工具書(如《笠翁詩韻》、《笠翁詞韻》、《笠翁對韻》、《資治新書》等)、時文選集(如《新四六初征》、《尺牘初征》、《名詞選勝》等),刊行賣錢,養家活口。另一方麵,更為重要的是李漁組織並帶領一個主要由姬妾子婿組成的家庭劇團,到處去為達官貴人演戲,以博取錢財和“拂拭”。劇本,大都由李漁自己編寫,並且由李漁自己親自導排。這樣,李漁就積累了許多戲劇創作和舞台演出的實踐經驗。對於一個戲劇理論家來說,這是極其重要的一筆財富。幾十年間,李漁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在《上都門故人述舊狀書》中,他自稱二十年來負笈四方,三分天下,幾遍其二。他所到過的地方,有蘇、皖、贛、閩、粵、鄂、豫、陝、甘、晉和北京。廣闊的閱曆,為他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可以設想,如果李漁沒有戲劇創作和演出的實踐經驗和豐富的社會閱曆,他的《閑情偶寄》也是無法寫出來的。總地來說,李漁的後半生,雖不像貧苦農民生活那般悲慘,但也常常為饑寒所驅使,東奔西走,漂泊不定。他常常寫信述貧求援:“漁無半畝之田,而有數十口之家,硯田筆耒,止靠一人,一人徂東則東向以待。一人徂西則西向以待,今來自北,則皆北麵待哺矣。”這裏所述,可能有些誇張,但也的確反映了李漁的一些實際情況。至乙卯歲(1675),當時住在金陵的李漁決定全家卜居杭州。他在西湖邊上買了一處荒山,“字曰層園,因其由麓至巔,不知曆幾十級也。乃荒山雖得,廬舍全無。戊午(即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之春,始修頹屋數椽,由蓬蒿枳棘中,辟出迂徑一二曲,乃斯園之最下一層,苦其房櫳湫隘,珠履難容”。可見,由買山到建起幾間簡陋的房舍,花了兩三年的時間,想知李漁晚年的生活並不見佳。又兩年,即康熙十九年(1680),李漁去世,年七十歲。據趙坦《保甓齋文錄》卷三《書李笠翁墓券後》中說,李漁“晚歲卜築於杭州雲居山東麓,緣山構屋,曆級而上,俯視城闔,西湖若在幾席間,煙雲旦暮百變,命曰‘層園’。客至,弦歌迭奏,殆無虛日。卒,葬方家峪九曜山之陽。錢塘令梁元植題其碣曰:‘湖上笠翁之墓’”。趙坦此文寫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三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