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之言,悚然動聽。是時穆公欲納重耳矣,卒聽子顯之言而納夷吾,利其不仁也。以不仁之人為利,是誠何心?然文公卒得國而定霸,實基於此,不可以一時得喪論矣。
——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初編》卷二
寫穆公真如穆公聲口,寫舅犯真如舅犯聲口,寫重耳真如重耳聲口,總是照此一人角色,奇筆也。
——清·過珙《古文評注全集》卷三
重耳豈真能“仁親”者?舅犯豈真能以“仁親”勖重耳者?即秦穆亦豈真能以“仁親”為重而以“仁”讚之者?一時情事,大都是五伯之假耳!然秦穆詞旨太淺顯,不如舅犯語意深摯,說來外麵好聽。重耳得其指授以對秦使而又舉止皆有深意,秦穆自不容已於讚矣。結構精嚴,神氣疏蕩,兼而有之。
——清·餘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三
■ 杜蕢揚觶(選自《禮記·檀弓下》) ■
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飲酒,師曠、李調侍,鼓鍾①。杜蕢自外來,聞鍾聲,曰:“安在?②”曰:“在寢③。”杜蕢入寢,曆階而升,酌曰:“曠,飲斯④!”又酌曰:“調,飲斯!”又酌,堂上北麵坐飲之,降,趨而出⑤。
平公呼而進之,曰:“蕢,曩者爾心或開予,是以不與爾言⑥。爾飲曠,何也?”曰:“子卯不樂⑦。知悼子在堂,斯其為子卯也大矣⑧!曠也,太師也。不以詔,是以飲之也⑨。”“爾飲調,何也?”曰:“調也,君之褻臣也⑩。為一飲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飲之也{11}。”“爾飲,何也?”曰:“蕢也,宰夫也,非刀匕是共,又敢與知防,是以飲之也{12}。”平公曰:“寡人亦有過焉,酌而飲寡人。”杜蕢洗而揚觶{13}。公謂侍者曰:“如我死,則必毋廢斯爵也{14}!”
至於今,既畢獻,斯揚觶,謂之“杜舉”{15}。
【注釋】
①知(zhì)悼子:晉大夫,名罃,知莊子的兒子,悼是他的諡號。師曠:晉國的樂官。李調:平公的近臣。侍:作陪。
②杜蕢(kuǎi):平公掌膳食之官。也作屠蒯。
③寢:寢宮,內堂。
④曆階而升:沿著台階向上登。酌:斟酒。
⑤北麵坐飲:麵向北跪而飲之。降:指由堂上走下台階。趨:快走。
⑥曩者:剛才。爾心或開予:你心裏想什麼事也許可以開導我。
⑦子卯不樂:在甲子日、乙卯日不奏樂。夏桀死於乙卯這一天,商紂死於甲子這一天,古人把這兩天叫做疾日,不演奏音樂。
⑧在堂:指知悼子的靈柩還停在堂上沒有下葬。斯其為子卯也大矣:指靈柩未葬比子卯這樣的禁忌日還要大呢!
⑨不以詔:不把子卯不樂的禁忌告訴您。
⑩褻臣:近臣。
{11}疾:疾日,猶言忌日。
{12}宰夫:主管膳食的官。刀匕:飲食用的刀勺等器具,指代飲食方麵的工作。共:同“供”。與:參與,與聞。防:指防備失禮方麵的事。
{13}揚:舉起。觶(zhì):酒杯。
{14}無廢斯爵:不要丟棄這個酒杯。爵:酒器,和觶意思相同。
{15}畢獻:敬酒完畢。
【鑒賞】
春秋時期,禮製開始走向崩潰。在晉國,大臣知悼子新喪未葬,晉平公竟然還在宴飲奏樂,樂官、近臣也不加勸阻,這是違反禮製的。宰夫杜蕢發現後,決心向晉平公進諫。但如果直接指出平公的不是,對方未必能接受,於是他便采取了一種很特別的進諫方式。首先是故弄玄虛,在三次罰酒之後即快步走出,以引起晉平公的注意,使得晉平公主動問及,然後才一一批評樂師、近臣不知規勸,自己越俎代庖,而不向晉平公直進一言,如此巧妙地說明原因,終令平公承認錯誤,並立即改正,讀了令人拍案叫絕。
文章讚揚了杜蕢的敢於進諫以及善於進誅,也肯定了平公虛心納諫、聞過則改的品質。最後解釋“杜舉”的由來,成為流傳不衰的千秋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