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有長短,敵我一也。敢問:“吾之所長,吾出而用之,彼將不與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吾之所長,吾陰而養之,使之狎而墮其中⑦。此用長短之術也。”
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於必敗。尺棰當猛虎,奮呼而操擊⑧;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將矣。袒裼而案劍,則烏獲不敢逼⑨;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餘矣。
【注釋】
①本文選自《嘉祐集·權書》。心術:心計、計謀。這裏是將略的意思。術,方法。興:起,這裏是突然出現的意思。於左:從旁邊。左,周圍,附近。瞬:眨眼。
②上義:崇尚正義。上,同“尚”,崇尚。
③謹烽燧(suì):慎重地搞好警報工作。烽燧,烽火和烽煙,古代邊防報警的兩種信號,白天報警的煙叫“燧”,夜裏報警的火叫“烽”,引申為邊警。嚴斥堠(hòu):嚴格地做好放哨、嘹望工作。斥堠,偵察,候望。堠,也寫作“候”。
④急:加緊,抓緊。厲:同“勵”,勉勵,激勵。
⑤縋(zhuì):係在繩上放下去。坐縛:意思是極容易俘獲。
⑥嚐敵:試探敵人的情況。以敵自嚐:利用敵人的軍事行動,來發現自己軍隊的問題。
⑦狎(xiá)而墮其中:因輕慢而落進我們設置的圈套中。狎,輕忽。
⑧尺棰(chuí):一尺來長的短木棍。
⑨袒(tǎn)裼(xī):袒,脫去上衣的一隻袖子,露出手臂。裼,脫去上衣露出內衣或身體。案:同“按”。烏獲:戰國時秦國的武士,相傳力能舉千鈞。
【鑒賞】
本文是蘇洵所著《權書》中的一篇。文章從將帥的自我修養談起,逐層展開論述,指出關於戰爭的正義性、備戰養兵、知彼知己、審時度勢、有備無患等方麵的問題,從而闡明了戰爭的戰略戰術思想,稱得上是一則“用兵須知”,也是一個研究兵法的提綱,其中關於戰爭性質的論述,即所謂“兵上義”,可以補《孫子兵法》之不足,在軍事理論上是一個發展。由於在文中作者突出強調了“治心”這一核心,所以題目為“心術”。
文章開篇即以精練的語言概述題旨,籠括全篇,然後逐層展開。以“治心”開端,以“形固”結束,逐段自為起訖,而層次自有淺深。由治心而養士,由養士而審勢,由審勢而出奇,由出奇而守備,段落鮮明,不複不蔓,縱橫上下而又嚴謹有序,出入馳騁而又條達疏暢,是本篇的一大特色。
文中句式不拘一律,順其自然,行文靈活多變;用詞造句很注意語言的節奏感,駢散相糅,具有長短錯落、偶句和散句的參差變化,疏密掩映,使文章呈自然流動之勢。此外,本篇名言碩論層出不窮,絡繹奔赴,熟之足以增長智識。
■ 妙評
此文中多名言,但一段段自為枝節。蓋按古兵法與傳記而雜出之者,非通篇起伏開闔之文也。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
此文絕似《孫子·謀攻》篇,而文采過之。自謂孫吳之簡切,無不如意。誠非誘辭也。通篇逐段自為起訖,而層次自有淺深。蓋由治心而養士,由養士而審勢,由審勢而出奇,由出奇而守備,逐段相生而下,不複不蔓也。至於名言碩論,絡繹奔赴,熟之更足增長人智識。
——清·過珙《古文評注》卷七
■ 張益州畫像記(蘇洵) ■
至和元年秋,蜀人傳言,有寇至邊。邊軍夜呼,野無居人。妖言流聞,京師震驚。方命擇帥,天子曰:“毋養亂,毋助變。眾言朋興,朕誌自定,外亂不作,變且中起①。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競,惟朕一二大吏。孰為能處茲文武之間,其命往撫朕師。”乃推曰:“張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親辭,不可,遂行②。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歸屯軍,撤守備。使謂郡縣:“寇來在吾,無爾勞苦③。”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慶如他日,遂以無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於淨眾寺。公不能禁。
眉陽蘇洵言於眾曰:“未亂易治也,既亂易治也。有亂之萌,無亂之形,是謂將亂,將亂難治。不可以有亂急,亦不可以無亂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欹未墜於地④。惟爾張公,安坐於其旁,顏色不變,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無矜容。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爾張公。爾繄以生,惟爾父母⑤。且公嚐為我言:‘民無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變,於是待之以待盜賊之意,而繩之以繩盜賊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令,於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賴之身,而棄之於盜賊,故每每大亂⑥。夫約之以禮,驅之以法,惟蜀人為易。至於急之而生變,雖齊、魯亦然。吾以齊、魯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齊、魯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於法律之外,以威劫齊民,吾不忍為也。’嗚呼!愛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見也。”皆再拜稽首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