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群聚屬性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原則和共生秩序。倫理作為一種生存原則,就是指人相待相倚的生活關係和人在社會群體中應當如何共處的行為規範。
中國是世界上封建倫理道德最為成熟與完善的國度,具有深厚的倫理文化。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是以儒家倫理思想為主幹、各種倫理思想相互作用的曆史。儒家倫理思想的內涵是:建立一個以“仁”為核心的反映封建等級秩序的道德規範體係,強調道德義務,輕視功利目的,在價值觀上具有道義論的傾向。在漫長的歲月中,三綱五常、夫婦之德、仁義禮智信等觀念早已浸透在國民的心理意識和日常行為中,成為中國人安身立命、為人處世的基本倫理守則。
20世紀初的“五四”運動作為現代中國的一次啟蒙,對傳統文化展開了猛烈批判,其焦點之一就是對傳統倫理的否定和反思。由“五四”啟蒙導向所建構起來的,是以民主、科學、自由、平等、獨立、個性解放等西方現代文明為基本價值內涵的啟蒙倫理,而以儒家綱常禮教為核心的中國傳統宗法製道德,則成為啟蒙倫理的主要指責對象。在傳統與現代的對抗中,思想領域出現了多重交戰,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馬克思主義以及現代新儒家等不同思想流派,從不同的著眼點演繹了現代倫理的構想和實踐。在此起彼伏的變革聲中,許多作家視所有舊倫理為傳統文化的症結,講究傳統道德不僅為人所鄙夷,甚至成為思想落後的表現。老舍在文學創作中對國人的倫理轉向保有持久的關注,他的小說集中於道德文化的開掘,特別是曆史前進與道德式微之間的矛盾的開掘,這使他成為一位典型的倫理文化作家。老舍對倫理沒有作出進步與落後的簡單判定,對中國傳統倫理既有客觀的批判,也有情感的向往;對西方現代倫理既有讚賞的認可,也有理性的審視。相對於魯迅的思想深度,郭沫若的激情元素,茅盾的政治情結,老舍的精神屬性是文化倫理。
透過老舍的眾多文本描述,我們能體會到老舍在新舊倫理觀念中的複雜選擇,更可看到這位站在時代前沿的作家,對於中華民族新倫理建構所做的不懈思考。
一、老舍倫理觀的形成過程
(一)市井社會和成長環境
1.市井社會的影響
老舍從小生活在北平的市井民間,和他有著緊密聯係的小羊圈胡同地處北平西北角,是北平社會底層人民的主要聚集區域。生活了25年之久的老舍對於這片土地有著深切的眷戀之情,他曾在《想北平》中說:“我的最初的知識與印象都得自北平,它在我的血裏,我的性格與脾氣裏有許多地方是這古城所賜給的。”市井平民處在社會底層,他們為了生存的基本需要,在實際的生活中形成了世故實用、精明圓滑、趨時善變、潑辣勇敢、順從忍耐等性格,體現出市井閭巷間的生存法則;同時他們身上又具有仗義仁厚、誠信重道、平和友善、互幫互助等傳統倫理道德。市井平民是整個社會最為活躍的群體,老舍從小生活其中,耳濡目染地體驗底層大眾的生存狀態,這樣的生活環境潛在地影響了其道德倫理觀的初步形成。
2.家庭環境的影響
老舍一歲多的時候,正是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城的庚子年,他的父親舒永壽身為皇城護軍士兵,在保衛京城的戰鬥中為國捐軀。父親以身報國的愛國精神,深刻地影響了老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家國倫理觀的形成。在後來的抗日戰爭中,老舍不願做亡國奴,毅然離別妻子兒女,奔赴抗戰後方組織抗日文化運動。年幼的老舍是母親一手帶大的,母親靠替他人縫補、清洗衣服養家度日,母親的言行時刻教導著老舍自立自強,做一個正直的人。母親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正直善良、剛強堅韌的品格,勤勞節儉、尚禮重信的美德,潛移默化地影響了老舍人格與氣質的形成,也影響了他對家國倫理審美情感的選擇。
3.民族身份的影響
在清朝末年反清浪潮高漲的環境中,老舍的滿族身份使他對同族有著複雜的情感。晚清王室的衰退、滿洲貴族的敗落、狂飆跌宕的變革,使老舍這樣一位正紅旗的滿族人,對家國局勢的轉變有著異乎尋常的敏感。他既看清了曆史不可阻止的進步浪潮,又對這突如其來的一切感到不適應。成為作家之後,老舍深情關注著本民族的社會弱勢群體,那些含有滿族血統的人物原型,絡繹不絕地被他寫到不朽的作品中。對民族曾經的輝煌留戀不舍,對民族當下的屈辱又深懷憂憤,老舍在民族身份的歸屬認知上處於徘徊猶疑的狀態。新舊倫理的矛盾衝突一直糾纏於老舍的作品中,對倫理的深入探討也成為老舍創作的一個特有標簽。
(二)“五四”思想和新文學的影響
“五四”時期的老舍已是北平一所小學的校長,身份的限製使他沒有直接參加“五四”運動,但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革新思想仍然從許多方麵對他產生了影響。
1.“五四”所倡導的科學民主、自由博愛思想,對老舍的人生走向產生了深遠影響
新的思想幫他清除了生活中的世俗泥垢,清理了觀念中的陳舊因襲,為其現代人格的生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老舍在文學中不遺餘力地批判國民性和文化劣根、倡導人道主義和個性解放、呼喚國民新人格的建立,這都與“五四”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
2.“五四”倡導的婦女解放運動,深刻地影響了老舍對愛情和婚姻的認識。
老舍是一個大孝子,但23歲那年他堅決辭退了母親安排的婚約,實現了對愛情的自主選擇,這對老舍以後人生的倫理選擇產生了巨大影響。
3.“五四”“平民文學”的提倡拓展了老舍的文學視野。
新文化運動初期,周作人提出的“人的文學”和“平民文學”受到很多人的關注。老舍深受啟發,熟稔平民題材的他在文學上有了極大的施展空間,積極書寫著市民大眾的倫理糾葛。
老舍在“五四”文化運動中接受了許多新思想,尤其是西方的人本倫理思想,實現了人格精神的現代轉變,可以說“五四”造就了一個現代的老舍。老舍曾在《“五四”給了我什麼》一文中說道:“‘五四’給了我一個新的心靈,也給了我一個新的文學語言。感謝‘五四’,它叫我變成了作家”。
(三)英倫留學經曆的浸潤
老舍早年曾加入北平的基督教會,初步接觸了西方基督文化,後來這一因緣促成了他的旅英之行。1924年,老舍啟程赴英,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擔任漢語講師,在英國5年多的歲月中,老舍對這個走在現代化前列的國家有了全新的認識。雖然老舍在文學創作中涉及英國的作品並不多,但是英國和中國迥然不同的異域空間,還是給老舍提供了深入思考本民族屬性的條件。這一時期的老舍在文化差異巨大的異國中進行的思考是廣泛而深入的。《趙子曰》《老張的哲學》《二馬》是老舍在英國創作的長篇小說,這三篇有著鮮明倫理指向的小說,是老舍在東西文化的對比中,對本族國民和異族國民的現代審視。《二馬》以英國國民性為參照,在巨大的文化反差中來審視中國國民的精神弱點。“老馬”作為時代轉型中的舊中國人物形象,其身上所體現的等級觀念、官本思想、閑適享受等陳舊倫理道德,已經不適合現代中國的發展需要。歸國後老舍創作的《貓城記》,虛構了一個隱喻現代中國的“貓國”,在曆史文化、政治體製、倫理思想等許多方麵,對舊中國和國民性進行了強烈批判。
老舍的倫理思想在中西文化的比照中,對中華民族的傳統倫理有傳承也有發展,對西方外來倫理有借鑒也有排斥。老舍在文學作品中有自覺的啟蒙意識,也有強烈的改造國民性追求,但是他沒有以啟蒙的高位姿態去俯視大眾,而是將自己融入民間,與大眾站立在同一位置去體察底層社會。這也使老舍的文學避免了絕對的自我中心獨語,具有了接近大眾的親切感。從倫理觀的透視中,能夠看到老舍對自身和社會、個人和民族、家國與世界之間關係的重新認識和理想建構。
二、老舍倫理觀的內涵及特征
(一)老舍的善惡與是非倫理觀
現代中國是一個劇烈動蕩和價值重估的時代,在波譎雲詭的曆史中,倫理意識和倫理秩序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新文學所倡導的人性解放、自由張揚、民主變革,代表了古老中國尋求轉向的艱辛努力。對於善惡與是非,中國古人自有一套傳統的規範與約定,“仁義禮智信”便是其中的代表思想,多少年來,這似乎成為中國人自覺遵守的一種倫理秩序。爭論不休的善惡是非問題,在新時代的價值標準下又被重新提出探討。老舍的善惡是非觀,不是簡單地宣揚一些道德說教、製定一些倫理法則,而是去探究倫理秩序敗壞背後的原因,並在人道主義立場上,給予弱小者深切的同情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