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老舍的短篇小說(1 / 3)

老舍以創作長篇小說踏入文壇,其作為一位傑出的長篇小說家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至於他的短篇小說,則大多創作於20世紀30年代,這時也正是他創作思想與藝術技巧的成熟期。雖然他不止一次地表白:“我的才力不長於寫短篇”,因此,“短篇小說非要見好,非拚命去做不可”。但是,在十多部長篇小說之外,他也創作了50多篇短篇小說,其中不乏許多優秀作品。這些短篇小說起初散見於各種報刊,後來老舍把它們收集起來,結集出版。

一、創作概述

1923年1月,老舍在南開中學教書時,在校刊《南開季刊》上發表了其短篇小說處女作《小鈴兒》,之後數年一直未創作,直到1931年10月發表《五九》。抗戰爆發前,老舍集結了三個短篇小說集。第一個短篇小說集名為《趕集》,1934年出版,收入15個短篇,作於濟南。次年,出版了第二個集子《櫻海集》,收入10個短篇,其中也有幾個中篇,“櫻海”得名於五月的青島,集中的小說幾乎都是在那兒寫成的。隨後,又出版了第三個集子《蛤藻集》,老舍曾帶著女兒在海灘上撿貝殼,那兒的貝殼美得令人眼花繚亂,集名由此而來,這個集子收入了1個中篇和6個短篇。他的一些最好的短篇小說大都集中在這三個集子中,如《月牙兒》《微神》《斷魂槍》《柳家大院》《黑白李》《上任》等。

抗戰爆發後,由於戰爭的原因,他沒有將自己的短篇小說及時結集。直到1939年8月,才編就了第四個短篇小說集《火車集》,這個集子以其中的一篇作品名為書名,收入了7個短篇和2個中篇。最後的一個集子《貧血集》,結集於1944年,收入3個短篇、1個童話及1個中篇。由於作家當時患了嚴重的貧血病,於是他便以病名作為書名。除了以上大家熟悉的5個集子外,《老舍小說集外集》中的作品,以及近期發現的《兄妹從軍》和《她的失敗》,都可歸為他的短篇小說。

二、思想內容

幾乎任何一位有成就的作家,都開創了其獨特的題材領域。同樣,老舍以其對社會的批判和文化的反思而著稱。

首先,北京市民社會是老舍為自己的文化批判所開拓的領域,他也因此被稱為“北京市民社會的表現者與批判者”。他的短篇小說所獨具的價值在於其對市民社會廣闊而生動的反映,特別是對城市下層社會那些被侮辱、被損害者悲慘遭遇的成功描繪與反映。

《月牙兒》是老舍1930年後寫的一個短篇小說(1948年初版的《月牙集》序中他又稱之為中篇)。據作家後來回憶,《月牙兒》本來是他於“五卅”慘案後所寫的一部長篇小說《大明湖》中的一個片段,《大明湖》在“一·二八”戰火中被焚,“其他情節都毫不可惜的忘棄,可是忘不了這一段由現在看來,我寧願要《月牙兒》,而不要《大明湖》了”。

《月牙兒》所寫的是母女兩代因生活所迫都淪落為娼的故事。小說以第一人稱出現的抒情主人公“我”的口吻來講述。“我”是一個孤苦無依的弱女子,七歲喪父,母親在失去父親後靠賣淫生活。當母親感到快要衰老的時候,便讓女兒以相同的方式掙錢,女兒不依,母親就丟掉了她,並獨自跟了饅頭鋪掌櫃。女孩被校長收留,在學校中寄食打雜,但好景不長,校長要換人,女孩就再一次陷入了困境。校長的外甥,一個體麵的男青年,用甜言蜜語欺騙並占有了她。後來,由於男人妻子的緣故,兩人分離。於是她便到一家飯館做女招待,因不願取悅客人而被解雇。饑餓使她對人生的希望破滅,於是她決定走母親走過的路。在做暗娼的日子裏,她染上了性病,看透了世界“錢比人更厲害,人是獸,錢是膽子”。母親被掌櫃拋棄後找到了她。母親照顧她,希望她能夠多賺些錢,以防容顏老去之時沒有口飯吃。最後,她被城裏的官員逮捕,由於沒錢納捐,就進了感化院做苦工,而後又因唾了檢閱大官而入了獄。在月牙兒下,她追憶茫茫塵世中的坎坷、落寞和失敗的人生,感覺監獄反而是她人生安然的場所,“獄裏是個好地方,它使人堅信人類的沒有起色,在我做夢的時候都見不到這樣醜惡的玩藝。自從我一進來,我就不再想出去,在我的經驗中,世界比這兒並強不了許多”。作家用尖銳的社會批判和真摯的人道主義熱情書寫了一段悲涼的人生。小說通過對人間地獄毀滅一個心地純潔的女子人生的書寫,刻畫了現代小說中罕有的有血有肉有人性的妓女形象。

這個悲劇是社會造成的。作家在這篇作品中所流露的不僅僅是同情,更是對那個把人變成鬼的社會切齒的詛咒和控訴。《月牙兒》中“我”的命運代表了舊製度下所有婦女的悲慘遭遇。在黑暗的社會製度下,婦女被壓在最底層,受盡了汙辱和歧視,即使她們有強烈的反抗精神,也不能逃脫可悲的命運。為了求生存,她們不得不成為舊時代的犧牲品。《月牙兒》不僅寫出了“我”作為妓女淪落的一麵,更注重發掘“我”沉淪過程中高尚的一麵。老舍以深沉的同情和痛苦,把美的毀滅揭開給人看,其根本目的在於暴露社會的黑暗,觸發讀者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引導人們深入思考如何結束這個罪惡的深淵。盡管作品中沒能指出結束這個黑暗社會的道路,但通過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悲劇形象,揭示了廣大婦女悲劇命運的社會根源。

這篇作品在反映底層人物的掙紮和沉淪上與《駱駝祥子》的人物精神核心一脈相承,同時也是老舍從早期創作到《駱駝祥子》問世之間的一個轉折點。在這期間,由於嚴酷的社會現實、人民生活日益貧困等原因,他的思想認識發生了顯著變化。在《月牙兒》中,他不斷進行新的嚐試和突破,以往以幽默著稱的風格不見了,筆調也變得嚴峻起來。他曾經指出他的“筆尖”滴出的是“血與淚”。《月牙兒》可謂是老舍含著辛酸的血淚,飽蘸心底的憤怒寫出來的。

《柳家大院》這篇小說主要描寫了三家人的生活:第一家的主人“我”,曾做過賣酸棗和落花生的小販,現在是擺卦攤的算命先生,兒子拉洋車;第二家的主人老王給洋人當花匠,其子是石匠,娶了個小十歲的媳婦,石匠還有個十四五歲的妹妹;第三家的主人張二是拉車的,有三個孩子。作品中的三代主人公“一天到晚為嘴奔命”,沒有歡樂,沒有幸福,窮困和死亡構成了他們的日常生活,是老舍市民世界的典型代表。不僅如此,作家還描繪了城市社會的其他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如拳師、強盜、保媒的、店鋪掌櫃、窮學生,以至中西混合的“博士”、虛偽的女“善人”等眾多卑微而下賤的生活世相。

《人同此心》寫於抗日戰爭初期,表現的是北方淪陷區人民的生活和鬥爭。小說中那位終年坐在驢兒胡同口的老婆婆勤勞、和悅、善良,男女老少都稱呼她“好媽媽”。當她所認識的旗子改了顏色以後,她很是憤恨;當她看到現在“滿天飛的、遍地跑的、殺人的、放火的都是日本人”時,不惜冒著風險,在暗中積極配合愛國青年王文義刺殺日本哨兵。作品再現了在國難當頭時一名普通的下層勞動婦女的民族精神,讚揚了她為消滅敵人而不惜犧牲一己之命的獻身勇氣。老舍在自己獨特的題材領域中看到了被壓迫群眾身上最本質的東西,那就是他們美麗的心靈和高尚的道德品性。

《上任》寫於1958年,也是老舍短篇小說中的名篇。文中“李司令”將“土匪”中的尤老二提拔為稽察長,然後讓他去捉拿“反動分子”。但是,一方麵,尤老二對窮哥兒們始終下不了手,內心很矛盾;另一方麵,那些江湖好漢們信賴他,他們向他索款以便作為路費逃走,甚至要求尤老二手下的人保護他們上山。在這裏,窮苦人民之間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時他們的“江湖義氣”也是建立在這種可靠的基礎之上。事實上,尤老二與李司令的矛盾才是對立的,他跟錢五們不僅沒有根本的利害衝突,而且屬於同一陣營裏的人。他偵緝“反動分子”不過是奉命行事,最終並沒有為官階俸祿而出賣靈魂,背棄戰友。小說讚揚了下層人民的人性美、人情美,表現了崇高的道德力量對世俗觀念的挑戰。

一個作家的選材特點,總是與他的生活經曆、思想傾向緊密相連。老舍生於北京,長於市民階層,這種新文學作家中少有的出生和經曆,必然導致了他創作題材上的獨特性。他不僅讚揚了下層人民的人性美,頌揚他們以崇高的精神力量去戰勝傳統舊道德觀念的勇氣,同時也為一部分下層人民之間的冷漠、歧視,以致相互攻擊、殘害的現象感到痛心。《柳家大院》裏對此有著鮮明的反映。作品通過描寫王家小媳婦的悲慘遭遇,沉痛地控訴了封建傳統思想對勞動人民的殘害。公公折磨她、丈夫毆打她、小姑子淩辱她,他們自以為這是天經地義。作家以他對生活的深刻體會,如實地展現了舊時代驚心動魄的悲劇。封建道德毒害了廣大的社會階層,下層人民之間不是互相關心和憐愛,反而把“男的該打女的”之類的封建教條奉為神聖,致使王家小媳婦終於在走投無路之時,無辜地死於非命。王家小媳婦的死,舊製度、舊傳統有著不可逃避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