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龍須溝》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1 / 3)

三幕六場話劇《龍須溝》是老舍自1949年底從美國歸來,繼《方珍珠》後所創作的第二個劇本,是其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創作的一部較為成功的作品。有人說《龍須溝》“仿佛是一座峋嶙的粗線條的山,粗枝大葉地去看,沒有生活經驗地去看,外表是一無所有的。然而,這裏邊可全是金礦”。正是這座“金礦”,標誌著老舍創作成熟期的到來,奠定了當代話劇的基礎,成為新中國話劇藝術的一個開山之作。

1951年2月,《龍須溝》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次演出時,便出現了轟動京城的盛況,甚至還獲得了周總理的支持和鼓勵。同年12月21日,在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員會和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的聯席會議上,市長彭真代表北京市人民政府,特授予老舍先生以“人民藝術家”的光榮稱號,感謝他的“《龍須溝》生動地表現了市政建設為全體人民,特別是勞動人民服務的方針和勞動人民實際生活的深刻關係;對教育廣大人民和政府幹部,有光輝的貢獻”。對其為人民創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評價,而隨著《龍須溝》改編攝製成影片在全國各地普遍上映後,其所產生的影響更是廣及政治、藝術等各界。不僅於此,話劇《龍須溝》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影響力,劇本先後被譯成日、英、西班牙、俄等多種文字,流傳各國。法國和日本都將《龍須溝》列入大學生學習中國文學作品的必讀教材,日本還將《龍須溝》收入《世界大百科事典》。

老舍進行話劇《龍須溝》的創作,是由修龍須溝這件事情所引發的。龍須溝原是北京南城天橋東邊一條有名的臭溝,是新中國成立前北京最髒最臭的地方。沿溝兩岸密密麻麻地住滿了各色窮困潦倒的勞動人民,他們終日終年乃至終生都飽受臭溝的困擾卻始終無人過問。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年人民政府在百廢待興、經濟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仍決定撥款整修這條溝。1950年夏初即先修暗溝,後又再填明溝,秋天就告全部竣工,龍須溝的麵貌從此煥然一新。對此,老舍激動萬分,他說:“感謝政府的豈止是龍須溝的人民呢,有人心的都應在內啊!我受了感動,我要把這件事寫出來,不管寫得好與不好。我的感激政府的熱忱使我敢去冒險。”懷著這種感激之情,老舍創作了話劇《龍須溝》。

老舍把《龍須溝》的創作稱之為“冒險”,此後還曾一再地自謂是其寫作經驗中“最大的冒險”,然而,“冒險有時候是由熱忱激發出來的行動,不顧成敗而勇往直前。我冒險寫《龍須溝》就是如此”。從以“暴露”為主到以“歌頌”為主的思想內容的轉換,以及對龍須溝缺乏深入的了解,促使機智的老舍將其心中所熟知的形形色色的北京人從容不迫地一一“搬進”了龍須溝的小雜院裏,從而成就了《龍須溝》的速成而不失深刻,新穎又頗為生動。

一、《龍須溝》的思想內容

《龍須溝》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故事,老舍不過是忠實地記錄了修龍須溝的事件,寫了北京南城天橋東邊一條有名的臭溝的變化,同時寫了住在龍須溝小雜院中的四戶勞動人民家庭,他們的命運和變化雖有所不同,但始終與龍須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集中反映了人與溝之間矛盾的對立、轉化和解決的過程。《龍須溝》第一幕寫新中國成立前龍須溝給群眾帶來的深重災難,溝邊一個小雜院裏,生活著勤勞而又不幸的人們,他們帶著各自的辛酸與痛楚,輾轉呻吟在饑餓和死亡線上。他們除了受“做官的”壓榨和惡霸流氓的欺淩之外,還受到龍須溝的嚴重威脅,深刻地反映了人與溝的矛盾。當然,作家的用意並不僅僅止於指出這條溝是真正的罪惡之源,還由此隱喻整個腐朽糜爛的舊社會製度,並借劇中人物一針見血地揭露了人與溝矛盾的製造者——曆代的反動政府。第二、三幕則寫新中國成立後昔日耀武揚威的地痞流氓威風掃地,勞動人民抬起了頭,人與溝的矛盾開始轉化。隨著龍須溝修治工程的進展,沿溝人們的生活和思想也因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程瘋子有了工作並開始說新書了;丁四從過去借酒澆愁到現在轉變為積極的勞動者;就連膽小怕事、保守落後的王大媽,最終也換上了新衣與大家一塊兒去慶祝新溝的誕生以新舊溝前後的對比和人與溝矛盾的變化來實現對舊中國的詛咒,對新社會和共產黨的禮讚與歌頌,這便是《龍須溝》的主題。

對於《龍須溝》的創作,老舍並沒有做新聞報道式的記錄,也沒有完全寫真人真事,他有意識地避免描寫他所不熟悉、不清楚的人和事,而緊緊抓住他所熟悉和清楚的人和事去用力描寫。但他並沒有因此而停留在自己已有的經驗範圍內,而是盡量地去接觸和理解新的環境,並且把他的人物放到這個新的環境中去成長、去發展。如果需要,他就賦予他的人物以某種浪漫的色彩,使現實和理想的因素得到完美的結合。老舍說,假如“劇本也有可取之處,那就必是因為他創造出了幾個人物——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性格、模樣、思想、生活和他(或她)與龍須溝的關係。這個劇本裏沒有任何組織過的故事,沒有精巧的穿插,而專憑幾個人物支持著全劇。沒有那幾個人就沒有那出戲”。的確,《龍須溝》的主要魅力就在於老舍對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他們不是鋼鐵硬漢式的英雄,也不是令人稱羨的先進人物,他們隻是為生活所迫、掙紮於臭水溝邊的城市下層勞動者,是被欺淩、被壓迫、被剝削者:

落魄的曲藝藝人、潦倒的泥瓦匠、蹬三輪兒的、剃頭的、石匠、攤販,等等。然而,老舍對於這些窮苦人物的描寫並不把重心放在他們的苦難和痛楚身上,而是著力表現這些貧民窟裏居民們的勤勞樸實、正直友愛,表現他們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依然堅守的純潔的心靈和頑強的意誌:二春任勞任怨地照顧身染瘧疾的趙孤老,為之燒茶送水;丁四家斷炊反目,趙老頭誠意勸導,大媽熱情借糧;狗子逞凶,瘋子挨打,全院人為之拚命。此外,老舍還著力表現了龍須溝邊的居民們由對現實生活的強烈不滿而爆發出的反抗火花:他們在痛恨臭溝,痛恨那些憑借著臭溝欺壓百姓的反動政府的同時,還積極分析著造成自己貧困不堪的真正原因,並努力大膽地探索改變自己生活的道路。老舍在《龍須溝》小雜院的人物身上,是傾注著自己全部感情的,他在同情他們新中國成立前苦難的生活遭遇,欽佩他們在汙濁的環境中保有美好的人情和頑強的抵抗力的同時,也毫不隱諱地揭示出了他們的弱點:王大媽的保守落後,程瘋子的軟弱膽小,丁四的喜怒無常這些舊社會遺留給他們的精神重荷,使他們步履蹣跚、行動遲緩,有時甚至令人可笑,但卻又是那麼真實可信,使人物形象更為鮮活、複雜和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