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胡絜青所說的“老舍愛詩,也愛寫詩”;“他寫新詩,也寫舊體詩”。老舍特別是以舊體詩見長。老舍從進私塾時開始讀古詩,許多古典詩詞大師,如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陸遊、吳梅村等都是他師法的榜樣,其中,吳梅村、陸遊的詩作,對老舍的影響最為深刻。他說:“在‘五四’運動以前,我雖然很年輕,可是我的散文是學桐城派,我的詩是學陸放翁與吳梅村。”特別是進入北京師範學校之後,老舍對古典文學表現出更加濃厚的興趣,在方校長的影響和指導下,通過自身的努力,夯實了古文功底,為以後舊體詩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老舍在《“四大皆空”》一文中曾經這樣說:“方先生的字與文造詣都極深,我十六七歲練習古文舊詩受益於他老先生者最大。”據老舍在北京師範學校的同學方實之回憶:“方校長對老舍很讚賞,老舍每次寫的短詩都要送方校長看看,方校長常給他改詩,鼓勵他寫作。”
也正是由於方校長的影響和幫助,才使老舍在北京師範學校上學期間就寫出了不少首舊體詩,其中有九首還得以發表在《北京師範校友會雜誌》上。1934年,老舍在題為《我的創作經驗》的講演中說:“我的中學是師範學校。師範學校的功課雖與中學差不多,可是多少偏重教育與國文。我對幾何、代數和英文好像天生有仇,別人演題或記單詞的時節,我總是讀古文。我也讀詩,而且學著作詩,甚至於作賦。我記了不少典故。可惜我那些詩都丟了,要是還存著的話,我一定把它們印出來!”老舍的摯友吳組緗先生就曾經說過:“老舍很講究詞句的調遣和語言的技巧。他喜歡作舊體詩,作的很多,興來落筆,講究工穩,講究意境。得一佳句,就自我欣賞,拍桌叫好;可別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斟酌一下,往往從善如流,毫不固執。”老舍舊體詩的深厚造詣以及寫作時嚴肅認真的態度,由此可見一斑。
老舍先生在他幾十年的文學生涯中,從未放棄過對古典詩詞的愛好,並且一再主張要人們“學一點詩詞歌賦”。不過,因為老舍先生的舊體詩詞常常是贈答友人,或是記錄遊訪過程、抒發感懷而作,發表出來的較少,所以這些舊體詩作大多不為廣大讀者所熟知。老舍現存最早的舊體詩詞是寫於1917年,發表在1919年4月《北京師範校友會雜誌》第一期的一首五言古詩《過居庸關》,最後創作的舊體詩詞是1966年4月所寫《贈王瑩》。老舍一生所寫的舊體詩詞數量不少,目前統計出的詩作有150題330首左右。更為可貴的是,所有的舊體詩詞都體現出老舍一貫的寬厚、進取、豁達、幽默的風格,其成就臻於20世紀舊體詩的一流境界。因此,老舍創作的舊體詩詞也是他為人們留下的彌足珍貴的文學遺產之一。
一、舊體詩詞的思想內容
老舍的舊體詩詞創作,都是有感而發,並無半點無病呻吟。品讀老舍的舊體詩詞,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詩人的那顆赤誠而火熱的心。茅盾在《光輝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一文中曾經說過,老舍能使人“感得了他對於生活的態度的嚴肅,他的正義感和溫暖的心,以及對於祖國的摯愛和熱望”。縱觀老舍一生所寫下的舊體詩詞,題材極為廣泛,有贈答詩、紀遊詩、抒情詩、敘事詩等。從思想內容來看,老舍創作的舊體詩詞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詩人用大量的舊體詩詞表達自己抗戰時期“憂國憂民”的愛國深情
當祖國處在民族危亡、百姓顛沛流離的苦難歲月中,老舍先生痛心疾首,揮淚捶胸,用感人的詩篇寫下自己內心深處的悲憤之情:“國事難言家事累,雞年爭似狗年何?相逢笑臉多餘淚,細數傷心剩短歌!拱手江山移漢幟,折腰酒米祝番魔;聰明盡在胡塗裏,冷眼如君話勿多!”這首《
兩歲》寫於1934年,是老舍為《論語》半月刊兩周年而寫的兩首七律中的一首。詩中,詩人為我國東北三省淪入日寇之手而悲憤長嘯,為國民黨政府對日本侵略者采取不抵抗主義的投降政策、拱手相讓祖國領土的罪惡行徑發出強烈抗議,並給予辛辣諷刺。抗戰爆發以後,詩人投身於抗戰救國鬥爭的洪流中,在武漢創作了一首七律《流亡》,反映了他離家出走之前的那種報國無門、家國難以兩全的痛楚心境和矢誌報國的崇高精神:“已見鄉關淪水火,更堪江海逐風雷。徘徊未忍道珍重,暮雁聲低切切催。”然而,當詩人置身於抗戰中心,挺立在黃鶴樓頭,遙看遍燃的抗日烽火,撫今追昔,感慨萬端,在《述懷》中,抒發出自己的愛國豪情和報國壯誌:“黃鶴樓頭莫訴哀,酒酣風勁壯心來。煙波自古留餘恨,烽火從今燃死灰。如此江山空暮雨,有誰文章奮雲雷。奇師指日收河北,七步成詩戰鼓催。”老舍懷著堅定的信念,等待祖國的抗戰勝利的到來。尾聯這句蕩氣回腸的詩句在當時,不正是全中華民族的共同意誌和美好願望嗎?像這樣熾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幾乎滲透在老舍抗戰時期的所有詩篇之中。 (二)詩人在舊體詩詞中表達出對自然風光的由衷讚美和對新中國成立的熱情謳歌 例如,老舍在1942年移住重慶市郊陳家橋期間,創作了一首絕句小詩,題名為《蜀村小景》:“蕉葉清新卷月明,田邊苔井晚波生。村姑汲水自來去,坐聽青蛙斷續鳴。”全詩僅28字,未加任何渲染、烘托,僅憑借高超的白描手法,便將一幅山村農家傍晚的生活圖畫極其鮮明、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麵前:夕陽西下,彎月初升,田間似已無勞作的農民,唯見村姑為燒菜煮飯或洗滌衣物而默默地奔走汲水,四周靜極了,唯有那來自池畔、田間的蛙聲斷續可聞,這是一幅多麼令人迷醉的恬適境界。 老舍用景中寓情、情景結合的手法,在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的同時,也表達出自己對眼前所呈現的自然風光的喜愛讚美之情。 不僅對自然風光如此,老舍對祖國的摯愛更為熱烈,它像一根紅線貫穿於他的一生的詩作中,同時還隨著時代進步的步伐不斷迸發新的激情,這在老舍創作於新中國成立後的舊體詩中表現尤為強烈。老舍曾經不隻一次地表示說:“我就熱愛這個天天都在發展進步的新社會,因為看到了新社會的新氣象新事物,我就不能不動心了。”他說:“我要歌頌這新社會的新事物,我有了向來沒有的愛社會國家的熱情。”懷著對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無比熱愛之情,老舍勤於他所擔任的許多社會工作,足跡踏遍了大半個中國,並曾去國外觀光,進行國際文化交流。老舍曾瞻仰塞北漢明妃墓,賦詩兩首,他一反曆代文人哀怨淒楚的筆調,熱情地歌詠民族的大團結: “青山黑水豁胸襟,不作淒涼出塞吟;妙筆今傳千古頌,長城南北一條心。”老舍來到茫茫的大興安嶺林海,則對這裏的美好景象熱情謳歌:“黃金時節千山雪,碧玉溪潭五月秋。消息鬆濤人語裏,良材廣廈遍神州。”字裏行間,流露著詩人對新中國日新月異的建設事業無比喜悅的心情。正如老舍自己在《生活,學習,工作》一文中所說:“眼見為實,事實勝於雄辯,用不著別人說服我,我沒法不自動地熱愛這個新社會。” (三)詩人也從平凡而又溫馨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美好,創作了一係列的舊體詩詞 老舍是心胸開朗、情感豐滿的詩人,他始終能以開闊的胸懷接納萬物,以敏銳的眼光捕捉世界之美,並以健康的熱情享受這種美。這不僅使他的人生價值得到充分實現,而且也豐富了他的舊體詩詞的內容。1942年,他居住重慶鄉下,寫了一些十分有趣的作品,他往往以“鄉居”來命名,如《鄉居雜記》《村居》等。《鄉居雜記》之一《久許冰心、文藻兄歌山奉訪,疏懶至今,猶未踐諾,昨為小詩致歉》:“中年喜到故人家,揮汗頻頻索好茶;且共兒童爭餅餌,暫忘兵火貴桑麻;酒多即醉臨窗臥,詩短偏邀逐句誇;欲去還留傷小別,階前指點月鉤斜。”老舍和冰心、吳文藻夫婦是性情相投的好朋友,時有來往,喝酒品茶,議論時局,談詩論文,極有情味。在戰爭年代,這樣的友誼尤能給人更多的溫馨和慰藉。“頻頻索好茶”“酒多即醉”寫出雙方的友誼已經到了親密無間的程度;“且共兒童爭餅餌”“詩短偏邀逐句誇”表現詩人的天真頑皮;尾聯更是表現了主客分別時的依依不舍之情。全詩都表現出詩人與朋友間的真情和深情,情韻悠揚,幽默風趣。還有《七律·端午》其二,《端午大雨,組緗兄邀飲,攜傘遠征。幺娃小江著新鞋來往,即跌泥中。詩紀二事》:“小江腳短泥三尺,初試新鞋來去忙;迎客門前叱小犬,學農室內種高粱;偷嚐糖果徉觀壁,偶發文思亂畫牆!可惜階苔著雨滑,仰天慣倒滿身漿!”這首詩寫出一個小孩天真調皮的模樣,神態逼真,細節傳神,極富生活氣息。這樣生動活潑、淺近通俗而情趣充盈的作品恰恰反映出詩人有著一顆富有童真、熱愛生活的心。這些舊體詩詞都記錄的是老舍經曆的日常生活小事,而正是這些小事讓平凡的生活具有情趣。 (四)老舍也經常用贈答、酬唱等形式創作舊體詩詞,表達對新朋舊友的讚美與眷戀之情 老舍先生是一位重情義的詩人,他寫給友人的舊體詩都是有意為之,有感而發的。例如,他贈給音樂家李煥之的詩作:“碧海為琴浪作弦,水仙吹笛老龍眠;灘頭自有知音客,譜出風雲交響篇!”贈給畫家李可染的詩:“牧童牛背柳風斜,短笛吹紅幾樹花。白石山翁好弟子,善從詩境畫農家。”而贈給戲劇家曹禺的詩,則是“推窗默對秦皇島,碧海青天白浪花。潮來潮去人不老,昂首闊步作詩家!”這些詩,不僅表達了對友人的真摯情誼,還對他們寄予了深情的勉勵和殷切的期望。再如1965年春,老舍率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日本,曾留下34首小詩,其中有不少是當場揮毫麵贈給對方的。如《清水寺訪大西上人》:“春豔櫻花秋豔楓,夏初嫩綠間深紅。高僧九十聲如罄,日飲清泉伴古鬆。”高僧大西上人雖已九十高齡,仍談吐清晰洪亮、日與蒼鬆為伴,原本應是一個清悠淡遠的形象,但老舍以春櫻、秋楓與嫩綠組成的色彩烘托,用極為絢麗多姿的畫麵渲染,表現出大西上人鶴發童顏的形態,表達出自己真誠的敬仰之情。 二、舊體詩詞的藝術特色 老舍的舊體詩詞不僅學習和繼承了曆代優秀詩人的愛國主義思想和現實主義精神,而且在詩的意境和表現手法上,也汲取了許多滋養,從而使自己的詩作更富有藝術的感染力。 (一)老舍的舊體詩詩意濃鬱、意境深邃 老舍受唐宋詩人的影響較深,所創作的舊體詩詞善用移情狀物,或緣境生情的手法,不僅能讓詩歌所描寫的對象與情感充分融合在一起,達到了“意”和“境”的統一,還能給人一種藝術美感的享受。如《鄉思》一詩:“茫茫何處話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一代文章千古事,餘年心願半庭花!西風碧海珊瑚冷,北嶽霜天羚角斜;無限鄉思秋日晚,夕陽白發待歸鴉!”這首七律,是老舍於1945年底在重慶寫成的。 那時,中國山河支離破碎、民不聊生,為此,詩人愁思滿懷、百感交集,因而更加懷念家鄉的田園之樂。詩中抒發了不求文壇一逞,但願求得安居樂業的情思。詩人由此進一步展開他的想象,似看到北國故園的淒涼景象。於是,在秋日的夕陽下,詩人發出無以排解的思鄉的慨歎。萬般無奈,隻有任夕陽斜照自己的華發,翹首仰望日暮歸巢的老鴉。詩人心中的無限悲苦、無限酸痛,都是借助於“西風”“霜天”“夕陽”“歸鴉”等典型景物表現出來的。詩人將他因國破家亡而悲愁難解的感情,有層次地投射到一幅晚秋的屏幕上,從而達到了情景交融,藝術地創造了一個別有洞天的詩的意境。同《鄉思》的表現手法一樣,但是思想內容迥異的詩篇,在老舍的筆下卻也不少。如《劄蘭屯》一詩描繪出一幅生機勃勃的邊塞風景畫:“詩情未盡在蘇杭,幽絕劄蘭天一方;深淺翠屏山四麵,回環碧水柳千行。牛羊點點悠然去,鳳蝶雙雙自在忙。處處泉林看不厭,綠城徐入綠村莊。”老舍用蘸滿感情的筆觸,表達了對內蒙古劄蘭屯優美風景的熱情讚美,展示了祖國邊疆建設的新風貌。詩人以情引景,一下子就把人帶入一個美妙的世界。這裏層巒疊嶂,綠柳碧水,牛羊悠然,鳳蝶翩翩,完全是一派江南蘇杭的景象。詩人信筆寫來,並不加任何的雕飾,但卻創造了一個美妙的藝術境界,令人心馳神往。此外,老舍的舊體詩,還有許多作品是運用“緣境生情”的方法來創造詩的意境。《村居》一詩:“茅屋風來夏似秋,日長竹影引清幽。山前林木層層隱,雨後溪溝處處流。偶得新詩書細字,每賒村酒潤閑愁。中年喜靜非全懶,坐待鵑聲午夜收!”詩人因為身體有病,正在重慶近郊鄉村小住。他獨居四麵來風的茅屋中,每當風動竹影,眼望山前的層層林木,細聽溪溝流水潺潺,心中便不由產生出一種無盡的哀愁。無以排解心中的愁悶,隻得吟詩寫字,賒酒澆愁,過著一種貌似清靜而實則焦急煩悶的生活。最後,詩人直抒胸臆“中年喜靜非全懶”,說明他並不是為了躲避時代的風雨,而是急切地等待著那呼喚黎明的杜鵑把幽暗漫長的黑夜蕩盡。全詩以恬靜的意境,引出詩人不平的思潮,並昭示出他追求光明的強烈願望。這樣一來,主客觀便達到了有機的結合,意與境實現了和諧統一。 (二)老舍善於采用精巧的藝術手法,勾勒出色彩鮮明、引人入勝的畫麵 古人論詩,講求繪畫美,講求寫詩要創造優美動人的意境。老舍先生非常愛好繪畫書墨,常將古詩中的名句拿給畫家去畫。而在他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