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抗戰無關論”的論爭始於梁實秋的一篇征稿短文。1938年12月1日,梁實秋在重慶接編的《中央日報》副刊《平明》發表《編者的話》一文。文章在最後一段的征稿要求時說到:
文字的性質並不拘定。不過我也有幾點意見。現在抗戰高於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筆就忘不了抗戰。我的意見稍微不同。與抗戰有關的材料,我們最為歡迎,但是與抗戰無關的材料,隻要真實流暢,也是好的,不必勉強把抗戰截搭上去,至於空洞的“抗戰八股”,那是對誰都沒有益處的。梁實秋的《編者的話》一發表之後,立即就引起了抗戰文藝界的關注和批評。
1938年12月5日,署名羅蓀(孔羅蓀)就在《大公報》上發表文章《與抗戰無關》對梁實秋的觀點進行了批評。他認為抗戰期間的很多作品無不與抗戰相關:“是這次的戰爭已然成為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主要樞紐,它波及的地方,已不僅限於通都大邑,它已擴大到達於中國底每一個纖微。”任何作家想要避開抗戰的主題來寫作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任何關注於真實的作家都不能忘掉抗戰這個真實。梁實秋在看到這篇批評文章之後,立即在次日的《中央日報》上發表與羅蓀同名文章《“與抗戰無關”》對羅蓀的批評作出了答辯。梁在這篇文章中批評“隻知依附於某一種風氣而摭拾一些名詞敷湊成篇的‘抗戰八股’”,並且重申了自己在《編者的話》裏的觀點,即“與抗戰有關的材料,我們最為歡迎;與抗戰無關的材料,隻要真實流暢,也是好的”。針對梁實秋的答辯,羅蓀在12月11日的《國民日報》上發表《再論“與抗戰無關”》,反駁了梁實秋的為了真實而去尋求與抗戰無關的材料的文藝觀點,並且強調:“梁實秋抹殺了‘抗戰八股’,抹殺了今日抗戰的偉大力量的影響”,這將破壞文藝界提倡的“抗戰的文藝”的共同目標。與羅蓀差不多同時批評梁實秋的文學態度的還有宋之的。他在同年的12月10日發表於《抗戰文藝》的《談“抗戰八股”》一文中表達了與羅蓀相同的觀點,即在抗戰期間,由於抗戰影響的無所不至,如果講求文學真實而又想避開抗戰不談,那基本是癡人說夢。當然,宋之的在文中承認抗戰時期的作品大多為速寫式的,印象式的,但是這些作品還是能向著一個方向前行。如果抗戰速寫對“誰也沒有好處”,那麼有這種感覺的讀者不是“也可以‘與抗戰有關’也可以‘與抗戰無關’的這種騎牆派”,就是“夢著所謂‘王道樂土’的那些蠢奴才!”對於《編者的話》引起的這場論爭,在你來我往的交鋒中,更多的人牽涉了進來。批判梁實秋的文章也越來越帶“火藥味”了,特別是沈起予的文章《我作如是觀》說梁實秋的行為是起了“阻撓了抗戰”的“幫凶”作用。
論戰幾乎是達到了白熱化程度,最後也是以梁實秋離開《中央日報》副刊主編職務並發表《梁實秋告辭》暫時結束了這次論爭。當然,後來還是有“念念不忘”梁實秋關於抗戰文學的觀點的人。1940年6月15日,張天翼在《文藝月報》上發表《論“無關”抗戰的題材》對梁實秋進行了批判。這篇文章並沒有引起更多人的響應,對梁實秋的“抗戰無關論”至此差不多不再繼續了。
在對梁實秋的觀點進行批判的時候,也有很多人對梁實秋的觀點積極應和,比如說沈從文、施蟄存、朱光潛。這些對於梁實秋觀點的響應者大多是堅持文藝的純粹理論以及文藝遠離政治的自由主義思想。沈從文在《文學運動的重造》一文中努力把文學“從‘商場’和官場解放出來”,反對作家從事政治活動,而應該“站在自己崗位上努力,不宜旁騖”,做些與抗戰、政治、宣傳無關的事。施蟄存在《文學之貧困》中指出抗戰期間文學界的純文學貧困,否定了抗戰初期大多數作家肯定的詩歌、散文。另外,朱光潛在抗戰期間提出了“冷靜超脫”和“永遠的旁觀”的文學,斥抗戰文學為“口號教條文學”和“文學上的低級趣味”等觀點。對於這些響應梁實秋觀點的文藝工作者,郭沫若、巴人(王任叔)、白塵等人也都撰文進行了批判。
20世紀30年代,梁實秋在與魯迅等“左聯”人士關於文學政治等的關係論爭時,一直堅持認為文藝是“超階級、基於固定的普遍人性的”。從抗戰期間梁實秋發表的《編者的話》一文,我們可以發現,梁實秋是繼續了30年代他認為的文學應具獨立性的文藝思想。抗戰期間,大多數作家由於堅持一切以抗戰為中心,很多作家出於愛國之心,不得不放棄自己的藝術個性,無論是在文學內容或者形式創造上都圍繞抗戰這個壓倒一切的主題。這樣的情勢決定了文學內容上大多圍繞抗戰展開,功能上偏重於宣傳。“那些短小精悍,適合及時反映抗戰現實的文學樣式如街頭詩、朗誦詩、獨幕劇、話報劇、茶館劇、報告文學、速寫小說、通俗文藝等大量湧現”,各種類型的文學體裁和文學樣式作品表現出小型化、通俗化、報告化的共同特征。此時文學表現出的特征都是體現“一切文化活動都集中在抗戰這一點,集中在於抗戰有益這一點,集中在能夠迅速地並普遍地動員大眾的這一點”。此時的梁實秋態度如此鮮明地說出“現在抗戰高於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筆就忘不了抗戰”,“與抗戰無關的材料,隻要真實流暢,也是好的,不必勉強把抗戰截搭上去”這樣的話,是想使文藝應遊離抗戰、遊離政治與宣傳,這當然是與抗戰期間的“文協”提倡的主流文藝精神相悖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