痱子是夏天最多見的皮膚急性炎症。痱子是由汗孔阻塞引起的,多發生在頸、胸背、肘窩、膕窩等部位,小孩可發生在頭部、前額等處。初起時皮膚發紅,然後出現針頭大小的紅色丘疹或丘皰疹,密集成片,其中有些丘疹呈膿性。生了痱子後劇癢、疼痛,有時還會有一陣陣熱辣的灼痛等表現。
痱子的形成是由於夏季氣溫高、濕度大,身體出汗過多,不易蒸發,汗液浸漬表皮角質層,致汗腺導管口閉塞,汗腺導管內汗液儲留後,因內壓增高而發生破裂,汗液滲入周圍組織引起刺激,於汗孔處發生皰疹和丘疹,發生痱子。也有醫家認為:汗孔的閉塞是一種汗孔的原發性葡萄球菌感染,此種感染與熱和濕的環境有關。
痱子雖然很常見,但常使小兒因不適、癢、痛而煩躁不安。痱子若進一步發展可成為膿腫,化膿性細菌的毒素進入血液,可造成膿毒血症或敗血症。
有了痱子,可采取以下措施:
1、注意室內涼爽通風。
2、多給孩子喂水,勤翻身。
3、保持皮膚清潔、幹燥,不要用堿性肥皂。
4、穿布料衣服,衣服應寬大。
5、撲痱子粉。痱子粉以滑石粉、氧化鋅為主或加適當清涼止癢劑。
6、輕的痱子可用35%~70%酒精輕輕塗擦,油膏可以障礙汗液蒸發,不能應用;重的痱毒(膿腫)應該用抗生素控製感染,以防發展成敗血症。
中醫藥治療:湯藥和選用經驗方
銀花10g,連翹15g,蒲公英10g,地丁10g,藿香10g,佩蘭10g,竹葉6g,大青葉10g,丹皮10g,生地15g,知母10g,黃柏10g,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0ml.。
日常所見較重的痱子,在未發生痱毒之前,中醫常分成兩型辨證施治。
暑濕蘊結型:主要症狀為:皮膚潮紅,發出粟粒大小丘疹及丘皰疹,密度成片,刺癢無度。伴麵紅口渴,心煩,溲赤。
湯藥可選用經驗方:
黃連9g,竹葉9g,荷梗10g,西瓜翠皮20g,知母10g,石斛10g,麥冬10g,銀花10g,丹皮10g。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0ml.。
濕熱鬱蒸型:主要症狀為:久病臥床或高熱汗出不解胸腹發出皮疹,形如粟粒,狀如水晶。伴胸悶嘔惡,發熱身痛。
湯藥可選用經驗方:
薏苡仁10g,滑石20g,茯苓10g,通草10g,竹葉10g,連翹15g,白蔻仁10g,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0ml.。
外治法:可用20ml十滴水放人浴盆內加溫水洗浴或用馬齒莧煎水溫洗局部患處後,外塗2%冰片或5%明礬爐甘石洗劑也可以用六一散或滑石粉加少量冰片外撲每天5~6次。
民間方法:
在痱子的防治方麵,民間還總結出許多有效方法,值得借鑒。
一、夏日裏盛產西瓜,西瓜不僅有清熱解暑、涼血止渴的作用,還可以預防痱子的發生。吃西瓜時,如果在冰箱內冷藏片刻再吃,效果更佳。西瓜皮是中藥,叫“西瓜翠衣”。將西瓜皮洗淨切片熬湯,或製作菜肴,長期食用,對預防痱子也有良好的效果。
二、夏季提倡多吃苦味的食品,苦瓜便是最好的選擇。苦瓜能增進食欲,清熱解暑,多吃苦瓜還能預防痱子的發生。如果發生了痱子,苦瓜也能大顯身手。最簡單的方法是將苦瓜搗爛取汁,擦塗患處,痱子翌日即散。老中醫則選用一根熟透了的苦瓜,掏出部分瓜瓤,灌入中藥硼砂50克,硼砂溶化後會流出水來,用這種水塗擦患處,療效極佳。
三、有三種豆子,即綠豆、赤豆、黑豆,這三種豆子放在一起很好看。如果將它們煮熬成湯,中醫稱為“三豆湯”。三豆湯有清熱解毒、健脾利濕的功效,被譽為夏季小兒保健佳品。如果從入夏開始服用,小兒很少有發生痱子的。具體製法:用綠豆、赤豆、黑豆各10克,加水600毫升,小火煎熬成300毫升,連豆帶湯喝下即可,宜常服。如湯中加薏米20克,效果更好。
四、夏日,當你走到公園裏,走到田埂上,就會發現一叢叢、清清幽幽的綠色植物,散發著一股特殊的香味,恰似片片綠雲,令人賞心悅目,那就是薄荷。薄荷能綠化環境、供人觀賞,因其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為薄荷腦、薄荷酮及乙酸薄荷脂等,在防治痱子方麵也有特效。臨床主要用薄荷浴。方用鮮薄荷150克,煎水洗澡,老少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