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孔子這段名言,我們能了解到孔子對人生各個階段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標。值得注意的是這裏孔子說“吾十有五而有誌於學”,說的是自己十五歲就立下學習的誌向,並不是說十五歲才開始學習,孔子小的時候就是個聰明好學的孩子,他的知識積累可不是從十五歲才開始的。十五歲的孔子,已經訂立下自己以後的人生目標了。

犬馬皆有養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譯文)子遊問孝道。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就是說能養活父母就行了,而人們飼養的犬馬也能得到喂養。如果沒有對父母的一片孝敬之心,那贍養父母和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差別呢?”

趣味故事:子路背米孝母子路出生在魯國一個叫卞的地方。子路小時候,家裏很窮,常常吃不飽飯。子路的父母總是盡可能地讓孩子先填飽肚子,自己才吃剩下的。在和小朋友玩耍的時候,子路有時候而漸漸長大的子路成為了一個懂得孝敬父母的好孩子。家裏斷了糧食的時候,他寧可自己餓肚子,也要想辦法讓父母吃飽飯。後來,子路憑著自己的勤勞苦幹,讓家裏的日子漸漸好起來了。他更加體貼地照顧父母,讓他們過著舒適安心的日子。

有一天,子路跟同鄉一起到五十多裏外的陬邑去做生意。

他在陬邑的集市上看到小販賣的白花花的大米,覺得很新鮮,就問:“這大米做出來的飯,真的比小米好吃嗎?”小販說:“那還用說嗎?比小米飯好吃多啦。”同鄉也說:“這大米飯吃起來潤滑噴香,真的挺好吃的。可惜不能常常吃到。”子路一聽,心想:父母這輩子還沒吃過香噴噴的大米飯呢,不如買些回去給他們嚐嚐。於是,他買了一袋,背回了家。

滿足,比他自己吃大米飯還要滿足。母親吃著,感歎說:“真是很好吃啊!第一次吃到大米飯。”子路看著母親,說愛吃就多吃些吧。兒子背回來的米還有很多呢。”可是,一袋米畢竟是很有限的。過了些日子,米就吃完了。

子路把做好的小米飯再端到母親麵前的時候,母親微微皺了皺眉頭,隻吃了幾口,就說吃飽了。子路看在眼裏,心中明白:母親是喜歡吃大米飯,所以現在吃小米飯就沒有胃口了。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子路就起身出門了。天快黑的時候,他背著幾袋大米回來了。一進門,他就喊道:“娘,快來看,我給您帶了什麼?”母親一聽子路回來了,趕快從房裏出來,迎到子路麵前,說:“兒啊,你這一天去了哪裏啊?”子路把袋子放下,攙扶母親坐下,說:“娘,我去了陬邑,給您帶了大米回來啦。這回您可以接著吃大米飯了。”母親頓時眼裏含滿了眼淚,說:“好孩子,這來回的路就有一百多裏啊。

你又背著這麼重的大米,累壞了吧?”子路搖搖頭說:“娘,我不累,我有的是力氣。您放心地吃吧,吃完了,我再去買。”母親細心地給兒子擦去頭上的汗,把他緊緊摟在懷裏。

從那以後,子路更加努力幹活,為了讓母親吃到大米,他隔一段時間就跑一趟陬邑,給母親背大米回來。

後來,子路離開家,拜孔子為師,就在陬邑學習。不過,他過一段時間就要請一次假。孔子感到很好奇,於是,有一次就問子路:“你為什麼每過一段時間就要請假呢?”子路恭敬地回答說:“我的母親愛吃這裏的大米,我要給她背回去。”孔子聽了,很讚賞他的做法,說子路是個大孝子啊。”

溫故而知新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說:“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複習學過的知識,進而獲得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做老師了。”

趣味故事:孔子學琴於師襄

師襄是春秋時期魯國的著名樂官,琴藝非常高超。有一天,孔子聽到他彈奏的曲子,被深深地吸引了。當時孔子的琴技雖然已經很好了,但當他聽了師襄的演奏,還是決定虛心向他學習,好讓自己的琴技達到一個全新的境界。

孔子向師襄學習的一首曲子已經反複練習了十多天了,但他還在一直彈。

師襄說:“這支曲子你已經會彈奏了,可以學習新的曲子時而表情嚴肅莊重,若有所思,時而麵目舒展,目光深遠。曲罷,他站起身,走到窗前,仰望夜空,深深地舒了口氣說:“我感受到了:他沉默不語,身材高大,目光深邃,心係蒼生,胸懷天下。這樣的王者氣度,除了文王,還能是誰呢?”師襄一聽,一下子從座位上站起身來,“是呀,我的老師在傳授我這支曲子的時候名叫《文王操》啊。”

學而不思則罔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孔子說:“隻學習而不思考,就沒有收獲。隻空想而不學習,就堅持不下去。”

趣味故事:老子之教孔子學習知識能夠虛心向別人求教,而且善於自己思考。

有一天,他帶領學生們去拜訪一個很有學問的人——老子。他們走了很遠的路,才來到老子的住處,但不巧,老子正在閉目養神。孔子沒有打擾他,就安地站立在旁邊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