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以德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譯文)孔子說:“以道德教化來治理國家,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身處在一定的方位,群星都環繞在它的周圍。”
趣味故事:東野畢善馭魯定公問顏回道:“東野畢擅長馭馬,您也聽說了吧?”顏回說:“是啊,擅長是擅長,但是,他駕的馬將來一定會逃跑的。”魯定公聽了,很不高興,心想:東野畢擅長馭馬幾乎是人人皆知,顏回怎麼說他駕的馬一定會跑掉呢?於是,魯定公對顏回的話很不以為然,他笑著對左右的大臣們說:“原來君子頁碼右論中間的那兩匹馬,一起跑回馬廄去了。”魯定公一聽,頗為震驚,立刻從席座上站了起來。他馬上派人去把顏回請回來,要詢問究竟。
顏回被請回來後,剛落座,魯定公就迫不及待地問他:“前兩天,我向先生詢問東野畢擅長馭馬的事,您說‘擅長是擅長,但他駕的馬一定會跑掉’。您是怎麼預知這件事的呢?”顏回起身答道:“我是通過政事推測得知的。從前,舜帝善於使用民力,造父擅長馭馬。舜帝使用民力,但從不窮盡民力,而是取用適度;造父借助馬力,卻從不窮盡馬力,而是有所留存。因此在舜帝的那個時代,沒有隱居避世的人,更沒有逃走的人,而造父手裏,也沒有出現不聽指揮而逃跑的馬。可如今,東野畢在駕馬的時候,雖然端坐在馬背上,手拿著韁繩,駕馬的緩急快慢也算合適,但是當經曆艱難險阻到達遠方之後,馬已經筋疲力盡了,他卻仍然對馬責求不止。我正是從這裏推想得知的。”魯定公聽了,極為讚賞,說道:“是啊!果真如您所言。您說的話含義深刻,耐人尋味。我減意再聽聽您的高見!
顏回說:“我曾經聽說過,鳥被逼急了就要啄人,獸被逼急了就會用爪子抓人,而人被逼得沒有辦法了,便要欺詐、叛亂,馬被逼過頭了自然就備逃跑。從古到今,沒有人能把自己的下逼迫到了極點,而自己卻沒有4險的啊!”魯定公了顏回的話,感到毫沒有體諒之心,讓馬奔波不息,窮盡馬力,馬自然會不堪忍受而奔逃。國君為政,更要懂得以仁愛之心施政於民,使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這樣,百姓就不會四散逃離,反而能夠誠心歸服,樂於為國君效力了。
道之以德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譯文)孔子說用行政手段來管理百姓,用刑法來約束百姓,百姓就會有意識地避免犯錯受罰,但沒有羞恥之心;用道德去引導百姓,用禮治去要求百姓,百姓不僅有了羞恥之心,而且也會守規矩。”
趣味故事:為政以德孔子向季康子提出的治理之道沒有被采納,孔子就連續幾天去拜見他,想要說服季康子盡快采納自己的建議。
孔子的弟子子路得知此事,對孔子說您曾經說過:‘那些君王大臣如果向我們請教治國為官之事,就一定要按照禮節來行事。若不請見,我們就不要主動找上門去。’如今,司寇重要呢,還是百姓的日子重要呢?現在由於治理不善,魯國百姓有苦難言,百姓之間的矛盾很深,互相殘害的事情常有發生,百姓怎麼能安心生活呢?官吏對此卻不加以調整,改正政令措施,而是置之不理,聽之任之,你認為我能不出麵嗎?”魯國人聽說了孔子的這番話後都感慨地說:“孔聖人都在替我們說話,看來我們的好曰子就要來了。如果有像這樣的聖人來治們的國家,我們甘願為自己以往犯下的錯接受處罰。”魯國百姓受到這種道德力量的感召很多人都為自己的過錯懺悔,並且痛改非,國內的爭鬥事件少了很多。國家太了,百姓也能夠安居樂業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十五誌於學
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誌學習;三十歲,(懂得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辨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
趣味故事:孔子讀書孔子之所以能成為弟子三千、名揚四海的聖人,是和他自幼的刻苦勤奮分不開的。據記載,孔子的母親在他剛剛三歲的時候,就教他讀書識字,到四歲的時候,他已會念百餘個字母親說:“好。明天早晨,我要考考你。”晚上睡覺的時候,孔子躺在那裏翻來覆去睡不著,擔心明天考不好,惹母親傷心。他問睡在身邊的哥哥說:“哥,娘教的倏字你都記住了嗎?”哥哥肯定地回答:“嗯,都記住了。”孔子支支吾吾地說:“我雖然練習了很多遍,可還是擔心明天有寫不出的字,那樣娘會傷心的。我想再多練習練習。”被孔子這種孝心和刻苦的著神感動了,他對弟弟說:“你就在我的肚子上寫吧,我來幫你檢查,寫錯了,我也能感覺得出來。”於是,孔子在肚子上一筆一畫地把白天母親教過的字又練習了一遍,邊寫邊念出來,一個也沒有寫錯,沒有念錯。
第二天一早,母親考察孔子的學習情況,見他一個字也沒的學識,也為他日後成為受人尊敬的一代名師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