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用愛人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言,節約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之國,做事要謹慎認真,恪守信用;開支要適度、節約,而且愛護人民;役使老百姓要在農閑時,不要耽誤他們耕種。”
趣味故事:欹器不滿
孔子來到東周學習禮儀。一日,帶領弟子們到太廟去實地學習,他看到太廟裏有一個叫欹器的東西,很好奇,於是就問看守的人說:“這個東西是做什麼用的?”看守的人回答說:“這是有坐之器,就是國君放在自己座位旁邊,用來時刻提醒自己對大臣們的規勸之言,既不要輕信,也不要一不信納誅要杜絕言之不及和言之過矣兩種情孔子說:“我聽人說這種器具有個特性,憎果裝水裝到滿溢的程度,它就會歪倒,把水全灑出來,而如果器具裏麵沒有水,也會傾斜。隻有當器具裏的水量恰到好處時,它才能保持平衡,正直而穩立,真的有這回事嗎?”看守的人點點頭,說:“正是這樣。”孔子和弟子們都對此非常感興趣,想看究竟。於是,孔子就讓子路去提水過來,試一試。
一試果然如傳聞所言,弟子們見此都嘖嘖稱奇。孔子感歎道:“唉!天下哪有裝得太滿而不傾倒的東西啊!”子路聽了老師的話,也很是感慨地說:“老師,我明白您的意思。人們行為處事的態度往往就如這欹器裝滿了水的時候一樣,總是自以為是,得意自滿,結果常常失敗。可是,這種情況如此普遍,大多數人都有此缺點,您認為怎麼樣才能製,不可過度。”子路又問:“用什麼辦法做到呢?”孔子回答:“越是道德修養很高的人,對人就越要恭敬有禮,這樣他就不會失去修養。越是擁有廣大土地的人,越要養成節儉的習慣,不可奢侈浪費,這樣他就不會失去土地。地位尊貴、享受厚祿的人就更需要以謙和謹慎的態度對待他人,這樣他的地位和棒祿才能延續得長久。擁有眾多人口和強大兵力的人,說話做事就要更加小心謹慎,這樣才能守住自己的人力、兵力。聰明有智慧的人,反而要像個愚人一樣,不要自以為什麼都懂,這樣才是真正的智者。見多識廣的人,就要不斷提醒自己,所知還甚少,見識還很淺陋,這樣就能守住自己的本性。這樣做了,就是有節製,就能避免因過滿而傾覆以致失去所擁有的。”
不患人之不己知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孔子說:“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要擔心的是不了解別人。”
趣味故事:磨難見信義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弟子們被圍困在陳、蔡一帶,連續七天沒有食物可吃。被餓了這麼多天,大家一個個麵黃肌瘦的,有些弟子這時候心裏就有些憂慮了:再這樣下去,恐怕是會餓死的呀。此時的孔子雖然和弟子們一樣饑餓,但仍然每天堅持學習,弦歌不絕,沒有一絲一毫的懈怠,也看不出有什麼擔憂。
子貢見師兄弟們被餓得實在難以忍受了,就冒險突出重圍,用自己身上僅有的財物,到外麵換了一點米回來,希望給大家充饑。
可是,人數眾多,換回的米卻是很有限的。顏回和子路找了一口大大的鍋,在一間破屋子裏,為人家煮稀粥。
一會兒,子路有事離開了,剩下顏回一人盯著。恰巧成時子貢從旁邊經過,一扭頭,正好看到顏回拿著一把小勺往嘴裏送粥喝呢。子貢看了,心裏便有些不高興,但他並沒有走進屋去質問顏回,而是來到了老師孔子的房間。
子貢向老師行禮後,問孔子:“老師,有愛心、有氣節的人在遇到困難,身處窮苦的環境中時,會改變氣節嗎?”孔子立刻回答道:“如果在窮困的時候,就改變了氣節,那怎麼還能算是有愛心、有氣節呢?”子貢接著又問孔子:“像顏回這樣的人,該不會改變氣節吧?”孔子非常明確地回答當然不會。”這時候,子貢便將看到顏回偷喝粥的事告訴了孔子。
孔子聽了,並沒有顯出很驚訝的樣子,他說:“我一直都很相信顏回的人品,雖然你這麼說,但我還是不能因為這一件事就懷疑他。可能其中有什麼緣故吧,你不要講了,我先問問他於是,孔子便讓人把顏回叫來了,對他說:“前幾天,我夢到了自己的祖先,想必是要保佑我們的吧?你的粥做好了之後,我準備先祭犯祖先顏回聽了,馬上恭恭敬敬地對孔子說:“老師,這個粥已經不能用來祭祀祖先了。”孔子便問:“這是為什麼呢?”顏回回答說:“我剛才在煮粥的時候,粥的熱氣散到了屋頂,屋頂被熏後,有一小塊黑色的塵土掉到粥裏。它在粥裏,就它的。”顏回退出房間後,孔子回頭對著幾位在場的弟子說:“我對顏回的信任,是不需要像今天這樣來證實的。”幾位弟子由此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非常信服孔子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