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先進篇、顏淵篇、子路篇(1 / 3)

過猶不及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

子曰:“師也過”,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譯文)子貢問孔子:“頗孫師(子張)和商(子夏)兩個人,誰更有德行才華呢?”孔子回答說:“子張有些過分,子夏有些不足。”子貢說:“這樣說來,是子張更好一些嗎?”孔子說:“過分和不足同樣不好。”

趣味故事:耘苗受杖雄雞報曉,太陽剛剛從東邊的山頭爬出半個頭來,曾參就跟著父親曾皙一起背著鋤頭走出了大門,一路上他緊緊跟在父親後麵。來到瓜地裏,他的父親站在瓜地的一頭,邊給他講解除草的要領,邊示範動作。曾參看著父親的動作,一下一下認真學習。不一會兒,他就掌握了基本的要領,和父親一起賣力除草。

父親動作很嫻熟,很快把曾參落在後麵很遠。曾參雖然還有些生疏,卻並不甘落後,奮力追趕父親。誰知稍一不小心,一棵長得很好的粗壯的瓜苗竟和草一起被他鋤掉了。曾參大驚失色,急得不知怎麼是好。曾皙回頭一看,曾參愣在那裏,走過來,看到瓜苗被除掉了,十分生氣,順手拿起木杖就打兒子。曾參沒有叫嚷逃跑,反而順從地站在那裏,一動不動,讓父親責打。結果,曾參被打暈了過去。

曾母聽說兒子挨了打,急忙跑到田地來,抱住剛剛醒過來的兒子痛哭。曾參忍住疼痛,安慰母親說:“請母親不要難過,父親教訓得對,是我除掉了瓜苗,惹父親生氣了。”曾皙看到兒子被打暈過去,感到很心疼,不再責備他了。

回家之後,曾皙擔心兒子,便悄悄走到書房門口窺視。曾參知道父親走過來了,他忍住疼痛,彈起琴,還邊唱歌。曾皙看後,才放下心來,緩步又走回屋去。

魯國人知道了這件事,都讚揚曾參是個孝子。孔子知道了這件事以後卻告訴守門的弟子:“曾參來了,你們不要讓他進門!”曾參自以為沒有做錯什麼事,就讓別人問孔子是什麼原因。孔子說:“你難道沒有聽說過舜的事嗎?舜做兒子時,父親用小棒打他,他就站著不動;父親用大棒打他,他就逃走。父親要找他幹活時,他總在父親身邊;父親想殺他時,無論如何棒打。如果被打死或者打傷了,父親冷靜後肯定會非常後悔。

這樣做不是給父親帶來痛苦嗎?難道還不是罪過嗎?”不管當時魯國人怎麼誇獎曾參,孔子還是嚴肅地對待此事,以便給後人留下正確的意見。

子女服從父母的訓導教育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順從父母,不頂撞是正確的,但又不能不分情況場合。想想曾參的故事,孔子說的有沒有道理呢?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仲弓向孔子請教仁德。孔子說:“出門工作就如同去接待貴賓一樣認真對待,役使百姓就當做主持祭祀大典一樣審慎對待。自己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強加給別人。為官做事不要有怨恨,不為官也不要有怨恨。”仲弓說:“我雖然愚銑,但願意按照您的話去行事。”

趣味故事:鞭打蘆花閔子騫是春秋時魯國人,在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是後來,隨著她自己的兩個兒子相繼出世,她就偏心起來,甚至覺得閔子騫有些多餘,開始嫌棄起來。她時常虐待子騫,有時候還在子騫的父親麵前說子騫的壞話,挑撥他們父子關係。

久而久之,父親對子騫也有些不滿了。

有一年冬天,天特別地冷,繼母就為自己的兩個孩子趕做了新棉衣。因為是給自己的親生兒子穿,她在做的時候就特意把棉絮塞得厚厚的。等自己的兩個孩子穿上了厚厚的棉衣,她才給閔子騫做。這一回,她在棉衣裏塞上蘆花。這種東西塞在衣服裏,看著鼓鼓嚢嚢,好像很厚實,其實裏麵是空的,風一吹就透了。

閔子騫穿上繼母做的衣服,冷得發抖。父親看見了,卻不知情,還批評他說:“男子漢竟然這麼嬌氣,還能做什麼大事!”閔子騫為避免父親和繼母的爭吵,聽了父親的責怪也沒有作聲化紋上過了幾天,父親出門辦事,閔子騫為父親駕車。一陣陣刺骨的寒風吹來,閔子騫凍得手都僵了,手中的韁繩一下滑脫在地上,馬踩到韁繩,差點翻了車。父親大怒,揚起馬鞭就抽在閔子騫的身上。馬鞭重重地落在閔子騫身上,沒幾下,棉衣竟被抽破了幾道大口子,蘆花隨風飄飛。父親一看,頓時明白了,立刻止住了舉在半空的手。他扔下馬鞭,用力抱住閔子騫,雙眼含淚,內心的愛憐和悔意交織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