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泰伯篇與子罕篇(1 / 3)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譯文)曾子說:“有誌者不可以不培養堅強的意誌,因為責任重大而且道路遙遠。以實現仁德為自己的責任,這樣的責任不是很重大嗎?為此理想奮鬥終身,這樣的道路不是很遙遠嗎?”

趣味故事:道不同孔子在周遊列國期間,來到葉地,與葉公有過一些討論,但並未得到葉公的正式聘用,於是就從葉地又返回蔡國。

返回途中,孔子一行人在河邊不知道渡口在何處,正逢責任感,我不和人群打交道,還和誰去打交道呢?天下如果有道的話,我就不必為改變這世道而四處奔波了。”

詩、禮、樂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譯文)孔子說:“用詩歌來振奮人的精神,用禮儀來規範人的行為,用音樂來陶冶人的情操。”

趣味故事:孔子教子有一次,陳亢問孔子的兒子伯魚說:“你在老師那裏聽到過什麼特別的教侮嗎?”伯魚說:“沒有呀。有一次他獨自站在廳堂裏,我從庭院裏走過,他問我說:‘你學《詩經》了嗎?’我回答說:‘還沒有。’他告訴我說:‘不學《詩經》,就不懂得怎麼說話。’我回去後就認真學習《詩經》。還有一次,他獨自站在廳堂,我又從庭院裏走過,他問我說:‘你學《禮記》了嗎?’我回答說:‘還沒有。’他又獲:關於《詩經》的道理,了關於《禮記》的道理,又了竄子不偏愛自己兒子的道理。”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文)孔子說不處在某一個職位上,就不去考慮那個職位上的事務。

趣味故事:陳力就列孔子生活的時代,社會政治處在激烈的變本之中,客邦國之間征戰頻繁。魯桓公的後代季孫氏勢力逐漸強大,就與手下謀臣商量討伐原來魯國的一個附屬國——顓臾,以解除後患,並占有顛臾的土地。

當時,孔子的兩個弟子冉有和子路正效力於季孫氏的門下,也參與了謀劃。出征之前,二人拜見孔子,並且把這件事告訴了孔子。

冉有辯解說:“老師,這都是季孫氏已經拿定的主意。他要討伐顓臾,無非是擔心將來顓臾對他不利,如今攻打,還可壯大自己的實力。我們兩個人都不這麼想,可又有什麼辦法呢?

逝者如斯夫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文)孔子站在河岸上慨歎:“逝去的東西就像這水一樣,白天黑夜不停地奔流。”

趣味故事:朽木不可雕

宰予是孔子的學生,在三千弟子中,他有著出眾的口才,很得孔子喜歡。不過,有一件事情卻讓孔子對這個弟子的印象有了巨大的轉變。

一天下午,孔子在給弟子們講課,卻發現不見宰予的影子,就問:“宰予怎麼不在?”有弟子回答說:“老師,宰予在宿舍睡覺呢。”孔子一聽,非常氣憤,評價宰予說:大白天睡覺,他可真是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圬(意思為“粉刷”)啊。對他這樣的人,我還有什麼可責備的呢?針對這件事,後來孔子又說過:“起初我對人,聽了他說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人,聽了他說的話卻還要觀察他的行為。這正是由於宰予的事而改變了我的態度啊。”孔子對宰予大白天睡覺這件事情非常生氣,是因為他看到宰予把白天寶貴的時間浪費在懶惰貪睡上。而孔子是非常珍惜時間的,尤其是在學習這件事情上,決不浪費半寸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