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68年初秋,響應毛主席關於“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和“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偉大號召,鞍山市第八中學初二·一班33名同學,插隊落戶到遼南偏遠山區的一個小村落——蓋縣旺興仁公社郭堡大隊。
郭堡大隊有11個小隊,300餘戶人家,分布在東西走向18千米的山溝裏。由於村子東頭緊挨著遼南第二高峰綿延山,形成了三麵高山環繞的地勢。真是“仰頭一線天,腳下無平川”。早晨八九點鍾才能見到太陽。地理環境造成了大部分農田在山坡上,土地貧瘠,耕種艱難。社員們雖然人拉肩扛忙四季,照吃返銷糧,但蓋縣是出了名的貧困村。我在這裏,經曆了三年多痛苦磨煉的知青生活。有無知、有眼淚、有痛苦、有學習、有關愛,也有收獲。是這塊貧瘠的土地,使我們一個個四肢不勤、五穀不分、頑皮幼稚的青年成為有用之材。也是這塊勞動的土地,使我們健壯了身體,磨礪了意誌,培養了艱苦奮鬥的精神。
鬥轉星移,日月交替。當年我們那些初出茅廬不諳世事的中學生,轉眼間都已進入了花甲之年。四十年彈指一揮間,回首當年的知青往事,若即若離,時近時遠。去年當我再次踏入郭堡村的時候,映入眼簾的依舊是那片山坡地,是扛大柴下山時沉重的腳步、弓著的身影,是被洪水衝得一片狼藉的護坡石……頓時,我心中再次攪動起在這裏戰鬥的思緒,而且情景愈加真切,情感愈加濃鬱,猶如在昨天。於是,筆下的故事一個接著一個地跳到近旁,徜徉在筆墨間,回歸一個實實在在、真真切切的下鄉時的我和我們。
古人說:萬事開頭難。那我的知青故事就從下鄉第一天開始說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