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當小學老師(1 / 1)

下鄉一年後,大隊安排小潔、小清、枝子、小華到村小學當教師。大隊領導要求她們除了教好語文、數學等課程外,主要是普及普通話。

在農村當小學教師是個很榮耀輕鬆的工作,對知青來說更是如此。她們很高興,都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

知青們主要是教一年級小學生,因為普及普通話要從小開始抓。當地的土話很令人費解,如:“吃飯”叫“逮飯”, “天黑了”叫“天墨黑墨黑”,“大腿”叫“大忒”……為了糾正這些土話,知青老師不僅在課堂上教普通話,還要求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用普通話交流。知青小華還利用和同學見麵對話時檢查普通話,有時她特意問同學:“你吃飯了嗎?”有的同學剛要說“逮”字,一咬舌頭,把“逮”字咽了回去。半年以後,普通話基本上普及了。以前上課老師提問,發言的同學很少,多數同學怕說出土話,老師一糾正,讓同學們笑話。學會普通話以後,上課發言的同學多了,大家學習的積極性也高了。

以前小學沒有音樂課和美術課。經知青老師提議,大隊領導同意,開了這兩門課程。尤其是音樂課,同學們很喜歡。小清和小華在學校是文娛宣傳隊的,有音樂方麵的特長。小清兼音樂老師,她教同學們唱《北京有個金太陽》、《大海航行靠舵手》等革命歌曲。這些小學生以前隻在廣播裏聽到過這些歌曲,老師教他們唱,而且還學會了,都很高興。放學時他們還都唱著歌回家。

根據當時形勢的需要,小清和小華組織小學生成立了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並排練了樣板戲《沙家浜》中“十八棵青鬆”的選段,還參加了公社的文藝彙演,並受到了當時領導們的好評。

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枝子和小華還利用星期天的時間到學習較差的學生家走訪,了解其家庭情況和學生在家的表現。她們還和家長簽訂“共同幫學”協議,減輕學生在家的負擔,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學生們很喜歡這幾位年輕漂亮,能說會唱,又愛護他們的知青老師。他們經常把家裏好吃的水果偷偷地送給知青老師。趕上節假日,有的學生家長還請知青老師到家裏做客。

兩年後,由於工作需要,知青老師陸續調走了。臨別時,同學們圍住老師,拉著她們的手不放,痛哭流涕。他們舍不得這些教了他們許多新東西,讓他們的眼界開闊,看到外麵大千世界的知青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