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非魚(Tilapia)屬鱸形目、麗魚科、羅非魚屬,廣泛分布於非洲大陸及中東大西洋沿岸鹹淡水水域中,是非洲淡水和鹹淡水水域中的主要經濟魚類。羅非魚具有生長快、養殖周期短、食性廣、餌料要求低、病害少、對環境適應性強、群體繁殖力強、苗種容易解決等優點,是良好的養殖對象。半個世紀以來,被廣泛移養到世界各地。1977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曾提出羅非魚是今後應加強注意的蛋白資源,並將其定為向世界各國推薦的養殖對象。根據FAO統計,目前世界上有85個國家和地區養殖羅非魚,產量已達120萬噸。我國最早是台灣省吳振輝、郭啟彰1946年由新加坡引進的13尾莫桑比克羅非魚,故台灣省水產行業將羅非魚又命名為“吳郭魚”。我國大陸自1957年從越南引進莫桑比克羅非魚,1978年長江水產研究所從蘇丹引進尼羅羅非魚,1983年中國水產科學院無錫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從美國引進奧麗亞羅非魚等。目前羅非魚已成為我國較為主要的養殖品種之一,特別是廣東、海南、廣西、北京、山東等地羅非魚養殖業發展勢頭迅猛。據農業部農業經濟研究信息中心發布,2000年我國羅非魚產量達63萬噸,約占世界產量的60%。

羅非魚是羅非魚屬的總稱,羅非魚屬約有60個品種,包括亞種在內有100種以上。我國先後引進的羅非魚品種有莫桑比克羅非魚、尼羅羅非魚、奧麗亞羅非魚、黃邊羅非魚、加利亞羅非魚、齊氏羅非魚、美麗羅非魚、紅羅非魚等,還有通過雜交培育出的奧尼羅非魚、福壽魚等。目前我國羅非魚主要養殖品種有以下幾種:

莫桑比克羅非魚:原產於東非及南非附近的沿岸水域,1957年從越南引進我國,又稱越南魚。為我國最早引進的羅非魚之一。它與尼羅羅非魚的外觀區別在於:尾鰭黑色條紋不成垂直狀,頭背外形內凹;背鰭邊緣呈紅色,腹鰭末端可達臀鰭起點,尾柄高約等於尾柄長。莫桑比克羅非魚具有成熟早、繁殖力強、食性雜、病害少、耐鹽、容易飼養等優點,在尼羅羅非魚引進我國以前,是重要的養殖對象。但其個體小,耐寒能力差,雌雄個體生長差異大,肉質遜色於尼羅羅非魚,在水產養殖中已逐漸被淘汰,隻用作福壽魚雜交魚母本。

尼羅羅非魚:原產於非洲東部及約旦等地。背鰭邊緣呈黑色,尾鰭終生有明顯的黑色條紋,呈垂直狀;喉、胸部白色,臀鰭末端超過尾柄,尾鰭末端鈍圓形,體側有8~10條橫帶紋;尾柄背緣有一黑斑,尾柄高大於尾柄長。尼羅羅非魚具有生長快、食性雜、耐低氧、個體大、產量高、肉厚、肥滿度高、肉味鮮美等優點,因而在我國除西藏以外的各省、市、自治區都廣泛養殖。據統計,在我國羅非魚養殖產量中,尼羅羅非魚產量約占總產量的70%。此魚不僅是養殖的主要品種,還作雜交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