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利亞羅非魚:也稱藍羅非魚,原產於西非尼羅河下遊和以色列等地。背鰭、臀鰭具有暗斜紋;尾鰭呈圓形,上有銀灰色斑點。其生長快、個體大、食性廣、耐寒、耐鹽、耐低氧,與尼羅羅非魚同樣是群眾普遍喜愛的養殖品種,並用作與尼羅羅非魚雜交用。

紅羅非魚:是尼羅羅非魚和莫桑比克羅非魚紅色突變體雜交種經定向選育而成的一個品種,又稱彩虹鯛。身體呈美麗的微紅色,有銀色小斑點,或偶有少許灰色或黑色斑塊。腹鰭較短,不達肛門;尾鰭不分叉。紅羅非魚是羅非魚中生長速度較快的一種,食性雜、繁殖力強、廣鹽性、疾病少、個體大、體色美、肉味鮮,在廣州、香港和澳門等地很受消費者和生產者的歡迎,其他地區也有一定規模的養殖。

奧尼羅非魚:是奧利亞羅非魚(雄)與尼羅羅非魚(雌)雜交而得的子一代,雄性率可達90%以上,具有明顯的雜交優勢。形態與父本相似,日增重高於福壽魚,雄性率高,是群眾喜歡飼養的品種之一,具有很大的推廣潛力。

福壽魚:是莫桑比克羅非魚(雌)和尼羅羅非魚(雄)的雜交種,比父母本生長快,食性雜、疾病少、產量高、肉質好,經濟效益高,市場銷售量大。

羅非魚自引進我國以來,深受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喜愛,它有以下優點:

一是消費市場大。羅非魚肉質白嫩鮮美,富有彈性,無泥腥味,側肌中無肌刺,特別適合老人、兒童食用;營養價值較高,魚肉中含蛋白質16%~18%,脂肪約4%,含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尤其是穀氨酸和甘氨酸含量較高,因此肉味特別鮮美,無論煎、炸、蒸、煮都可製成美味佳肴,因此深受消費者喜愛。

二是生產潛力大。羅非魚食性廣,飼料利用率高,無論是米糠、麥麩、藻類、青飼料、配合飼料喂養,還是通過肥水養魚,都能正常生長。由於其適應能力強,病害少,無論是單養、主養、混養都可以獲得高產。羅非魚還是網箱、流水養魚的好品種,網箱養殖每平方米產量可高達100~150千克,流水養魚每平方米的月淨產量為30~40千克,群體產量高,生產潛力大。

羅非魚經半個世紀的引進養殖,已經形成多種養殖方式,各方麵的技術業已成熟,在各個環節都有良好的技術儲備,使我國成為羅非魚生產大國。由於養殖業的發展,帶動了種苗、飼料、加工、貿易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產業化已初具雛形。隨著國際市場對羅非魚消費量的增加(年遞增率超過15%)及國內消費水平的整體提高,發展羅非魚產業化生產前景廣闊。

本書將以尼羅羅非魚作為主要對象,闡述其生物學特性及養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