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態特征
尼羅羅非魚是羅非魚屬中個體長的最大的一種,體長可達50厘米,體重可達2.5千克,體形側扁,背較高,體長為體高的2~2.5倍,尾柄粗而短。口大,唇厚。眼中等大小,略偏頭部上方。頭部平直或稍隆起,上下頜有2~3行細小的頜齒,最外一行為雙叉形。鱗片大而圓,側線分上下兩段,上段側線由鰓蓋上後緣向後延伸至背鰭基部後端附近終止,下段側線由臀部前端附近中央部位向後延伸至尾柄中軸終止。側線鱗31~35片,通常32~33片,兩側線間相隔2列鱗片,背鰭基部起點與側線間有5列鱗片,臀鰭基部起點與側線間有12列鱗片。
尼羅羅非魚各鰭都較發達,背鰭、腹鰭、臀鰭的軟鰭條前端都有尖而硬的棘。背鰭具硬棘16~17,軟鰭條12~13;臀鰭具硬棘3,軟鰭條9~10;腹鰭具硬棘1,軟鰭條5;胸鰭14~15條,均為軟鰭條;腹鰭靠近胸鰭,成魚的胸鰭較長,等於或超過頭長,可達肛門或臀鰭。幼魚胸鰭則較短,成魚腹鰭可達肛門前端或臀鰭基部,幼魚則達不到。尾鰭大,後緣鈍圓形。
尼羅羅非魚的體色隨棲息環境的變化而發生變化,一般背部為青黑色,腹部自上而下由銀灰色逐漸轉為銀白色,喉、胸部白色,體側有黑色橫帶9條,背鰭下方7條,尾柄上2條;背鰭邊緣為黑色,背鰭、臀鰭上有較為規則的黑白相間的斑點;尾鰭和胸鰭的邊緣紅色,尾鰭上終生有明顯的垂直黑色條紋9~13條。在生殖期體色有顯著變化,雄魚的縱斑消失,體呈灰黑色,頭部及側麵為淡紅色,胸鰭、尾鰭、背鰭的邊緣呈紅色,大形雌魚的尾鰭也呈淡紅色。
在自然條件下,尼羅羅非魚極易與其他羅非魚雜交,而使其遺傳特性喪失。為此,1998年農業部發布了尼羅羅非魚的水產行業標準,於1998年9月起實施,編號為SC1027-1998。
(二)生活習性
1.對溫度的耐受程度
羅非魚屬為熱帶魚類,生存溫度一般為12~42℃。尼羅羅非魚適溫範圍為16~40℃,最適生長溫度為24~32℃,以30℃時生長最快。當水溫升高至40℃以上時,其呼吸頻率加快,長時間浮於水麵,大口吞入空氣;當水溫下降至14℃時,魚群則藏於水底,很少遊動,不攝食;水溫繼續下降至12℃以下時,魚體失去平衡,呈假死狀態,易受感染而死亡。尼羅羅非魚繁殖的最低溫度為19~20℃,最高溫度為38℃,繁殖的最適溫度為24~32℃。
通過雜交可以提高羅非魚的耐寒能力,如福壽魚的耐寒能力比父母本提高2~3℃;奧尼羅非魚的低溫臨界溫度為(8.25依0.15)℃,致死溫度為(5.49依0.19)℃。
羅非魚為底層魚類,但其活動範圍隨養殖水體的溫度變化有所變動。早晨隨著水溫的升高活動於水的中上層;中午在水的表層覓食,如有驚動,立即下沉池底;傍晚水溫下降,魚群則在中下層活動;夜間至黎明靜止於池底。幼魚喜集群在岸邊淺水處遊動,隨著魚體長大,便分散在池中。成魚遇到敵害或拉網時,先跳躍,隨後潛入水底軟泥中,僅吻端露於泥外,靜止不動。
2.對溶氧的耐受能力
羅非魚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耐低氧,在其他魚類難以生存的含有大量有機物的水體中也能正常生存、生長、繁殖。
尼羅羅非魚對低氧環境有較強的忍受能力,在24~26℃氣溫條件下,即使離水後,隻要鰓部保持濕潤,還可活3~4小時。
據資料介紹,尼羅羅非魚的溶氧窒息點為0.07~0.23毫克/升,比青魚、草魚、鰱魚、鱅魚和鯉魚的窒息點都要低,當水中溶氧含量為0.79毫克/升時,鰱魚已經死亡,而尼羅羅非魚卻沒有缺氧的征兆,且遊動自如。
尼羅羅非魚的窒息點也隨著魚體的增長幾乎呈直線下降(表3)。但水體中溶氧含量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是羅非魚正常生長、旺盛攝食、高產的重要保障。
水中溶氧含量的高低影響著尼羅羅非魚的耗氧率。在一定範圍內,溶氧含量越高耗氧率越大,溶氧含量越低,耗氧率越小。
3.對鹽度的耐受程度
羅非魚係廣鹽性魚類,既能生活於淡水中,也能生活於海水中,但不同的種類,耐鹽性有一定差別。莫桑比克羅非魚可以在海水中生活、生長並繁殖,尼羅羅非魚可以生活於鹽度為1.35%~2.24%的水域中,但高於2.24%則難以存活,奧利亞羅非魚繁殖的最高鹽度為1.9%,但可以在3.6%~4.5%的鹽度下馴化生長。
尼羅羅非魚的耐鹽性比其他一些羅非魚種類要低,但其具有生長快、個體大、抗病力強等優良性狀,人們通過馴化進行海水養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4.食性
羅非魚是以植物性餌料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在天然水域中,主要攝食絲狀藻類和植物碎屑等,食性廣,食量大。
剛孵化出膜的羅非魚苗帶有較大的卵黃囊,此時的苗僅靠卵黃囊供應營養,稱之為“內源性營養”。魚苗脫離母體口腔,卵黃囊被吸收完畢後,便在水中尋覓食物營養,已由“內源性營養”轉化為“外源性營養”,完全依靠天然餌料。王天宇(1981)觀察,魚苗體長在1.2厘米以下時,全部攝食浮遊動物;當魚苗體長達1.4~1.6厘米時,則以攝食浮遊動物為主,並攝食浮遊植物;當魚苗體長至2厘米時,攝食浮遊植物數量大增,甚至多於浮遊動物;長至10厘米以上時,便能吞食菜葉等青飼料了。從魚苗到成魚,羅非魚都能攝食麩皮、米糠、豆餅和人工配合飼料,因此在生產中,培育離開母體的小苗,主要以施肥繁殖浮遊生物,特別是培育以輪蟲為主的浮遊動物,還可添加豆漿、蛋黃、全蛋飼料等。
尼羅羅非魚各生長階段的食性為:
(1)仔魚前期
此時魚苗仍密集於母魚口腔中,受到保護。但在營養上完全依靠仔魚本身腹部的卵黃囊,屬“內源性營養階段”。
(2)仔魚後期
開始主動覓食天然食料,是以吸收卵黃為主的混合營養階段。5日齡已能吞食小型浮遊動物(如輪蟲和輪蟲卵)、浮遊植物(如藍藻、綠藻和矽藻門的一些種類),但由於頜齒、咽齒都不發達,所以吞食後不經咀嚼破碎而迅速進入腸中。到7日齡,卵黃囊已明顯吸收,鰾充氣,各鰭發育漸趨完善,運動能力增強,已可捕食大型浮遊動物(如橈足類的劍水蚤幼體,以及枝角類的一些種類),但主要食物成分仍為輪蟲,不僅數量多,而且種類也多。
(3)稚魚前期
卵黃囊完全吸收完畢,由“混合營養階段”轉變為完全依靠天然食料為食的“外源性營養階段”,此時母魚已不再護幼。食物組成中,橈足類和枝角類數量明顯增加。
(4)稚魚後期
本期食性已與成魚食性相似,是以浮遊生物為主的雜食性。食物中仍以輪蟲、橈足類、枝角類等動物性食物為主,也吞食同類魚苗、水生昆蟲、水生寡毛類和水生植物。浮遊植物在食物中的比例顯著上升。
(5)成魚期
成魚是雜食性。在自然環境中,主要攝食浮遊動物、浮遊植物、有機碎屑、水生植物和底棲無脊椎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