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它可吃米糠、麩皮、豆餅、魚粉等商品飼料以及蔬菜葉和青草等。
尼羅羅非魚是有胃魚類,消化能力較強,能攝食多種浮遊植物。攝食的浮遊植物種類以藍藻為主,約占70%,對其他魚類不能利用的藍藻門中的微胞藻屬和擬項圈屬(是“湖靛”的主要成分)也能消化吸收。它還有刮食附著藻類、取食絲狀藻類的特點。
(三)生長規律
生長主要受溫度、餌料、年齡和生理狀況等因素影響。在餌料豐富,溫度、溶氧等生態因子適合時,羅非魚生長比其他魚類迅速,體長、體重成倍增長,其生長曲線呈“S”形。幼魚時體長增加較快,體重增加相對較慢;當體長長至某一長度時,增長速度開始緩慢,而體重則增加得較快。資料表明,在6~10月間,尼羅羅非魚一般日增重1克以上,飼養2年的尼羅羅非魚可長至1.6千克。在非洲以及以色列等國飼養獲得的最大個體為2.5千克,而在原產地蘇丹的尼羅河中體重7千克的尼羅羅非魚比比皆是。品種不同,或魚種來源和大小規格不同,其生長速度都有一定差異。
1.溫度與生長的關係
尼羅羅非魚的適宜生長水溫為22~32℃,這時生長最快。14℃以下,35℃以上,生長停滯。因此,在長江中下遊流域自然條件下,生長季節是4月下旬到10月上中旬,為期170~180天。8月上中旬,小型池塘水溫往往可達到32℃以上,這時魚的生長速度比較平緩,甚至會停止生長。
2.餌料與生長的關係
在人工投餌的情況下,餌料的數量和質量都會直接影響其生長速度。據試驗,在魚種規格、放養密度和環境條件都相似時,無論個體生長,還是群體產量,精飼料都要優於青飼料。
精飼料中尤以含有一定數量動物性飼料(如魚粉、蠶蛹粉等)的混合飼料長得最快。此外,隻要水中浮遊生物量較多,尼羅羅非魚即使單以浮遊生物為食,生長同樣很好。因此,在生產實踐中通過人工施肥培養大量浮遊生物,可相應減少精飼料。
當然,若放養密度較大時,就要輔飼一定數量的精飼料。
3.放養密度與生長的關係
尼羅羅非魚和其他養殖魚類一樣,在一定的放養密度範圍內,放養密度越低,個體長得越大,而群體產量(單位水體內的產魚量)越低;相反,放養密度越高,個體長得越小,而群體產量卻越高。
4.性別與生長的關係
尼羅羅非魚雄魚的生長速度高於雌魚,但魚苗及幼魚時期基本上沒有差別。到達性成熟,雌魚一直處在性成熟周期和護幼階段,由於孵卵、護幼時需要消耗大量體力,甚至停食,使生長受到嚴重影響。而雄魚的生長速度卻明顯地快於雌魚,且隨著生長,個體差距越來越大。在滿足生長條件的情況下,雄魚個體的生長速度是雌魚的2.7倍,性成熟後,雄魚體重要比雌魚大40%以上。
5.年齡與生長的關係
當年魚苗在池養初期,體長增長較快,體重有1個月左右時間的緩慢增長過程。隔冬魚種放養後一開始就快速生長,其體長與體重的增長基本同步。當年魚苗特別在早期,生長速度幾乎成倍地增長,但絕對值不大,在一般放養密度(1000尾/畝)下,可長到150克。隔冬魚種由於基數大,增長倍數則較小,但絕對值較大,畝放600~800尾、3~5厘米的魚種到10月份出池,平均尾重可達250~350克。
(四)繁殖習性
池養羅非魚在卵子長足後,可自動到達生理成熟,而不需外源激素的作用。
1.生殖特性
尼羅羅非魚和莫桑比克羅非魚等同屬雌魚口腔孵育類型的種類。
(1)產卵溫度
當春季水溫達20℃以上時,尼羅羅非魚就有營造產卵巢的生殖前行為。但是雌魚產卵的適溫範圍為24~32℃,臨界溫度為20℃和38℃。在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5~10月之間都可產卵。如果7、8月份水溫超過產卵溫度的上限,這段時間就很少產卵或不產卵。雄魚對水溫升高或降低比雌魚更為敏感。產卵次數與魚的營養狀況和水溫有關,一般產卵間隔時間為30~60天,長江流域從5~10月在自然條件下可繁殖5~6次。
(2)發情階段
當水溫達到20℃以上時,雄魚即離群占地營造魚巢。魚巢形如盆狀,魚巢之間的距離和魚巢的直徑視親魚的多少、個體大小而異。一般魚巢直徑為0.3~0.4米,深為0.15~0.3米。營巢時,雄魚不斷改變體位,動尾鰭,並用口將泥沙銜出。建成後,守衛在巢上方,當其他的魚接近或侵入時,雄魚將進行威脅驅逐。同一水體中雄魚較多時,各尾雄魚則會被迫縮小其活動範圍;密度太高時,雄魚之間就會發生激烈的爭鬥,影響產卵活動的順利進行。
(3)產卵階段
產卵時,雌雄魚按1:1進行配對。臨近產卵時,雄魚全身發紅,頭、尾部尤為鮮豔,生殖乳突外突;雌魚體色也有些發紅,生殖孔也外突。當雌魚群在附近遊過時,雄魚自巢內遊出進入雌魚群,追逐雌魚,打轉後迫使雌魚進巢。當發情到高峰時,雌雄魚在巢內最深處呈“交叉”狀,雌魚即開始產卵。卵分數次產出,雌魚將每次產出的卵立即吸入口中。雄魚即排精,精液隨水又被雌魚吸入口內,卵子即在雌魚口腔內受精。產卵時間有時可達半小時之久。
(4)產卵的最小個體與產卵量
由於環境因素的不同,親魚達到性成熟時個體大小差別可以很大。在尼羅羅非魚的原產地非洲,經調查發現,性成熟時的體長為20~29厘米。
日本曾發現15~16厘米的魚就開始產卵。以色列有報告12厘米的魚就產卵,而國內有資料表明魚苗孵出50~60天,體重10克以上,即發現卵巢見卵。
產卵量的多少與雌魚個體大小及營養狀況有關。一般首次產卵量少,第一次性成熟的雌魚懷卵量僅300粒左右。以後逐漸增多,體長18~23厘米的雌魚產卵量為1100~1600粒,體長25~27厘米的為1600~1700粒。據報道,體長57厘米的雌魚可產卵3706粒。
(5)口孵和哺育階段
尼羅羅非魚卵受精後,雌魚即含卵離巢,從受精卵直到仔魚卵黃囊消失、自由遊泳攝食天然餌料為止都在雌魚口腔中度過。這一階段,雌魚不攝食。孵化出苗所需時間與溫度有關,一般需要12~15天。在這期間,雌魚下頜向外突鼓,呈囊袋狀,以容納卵或仔魚,不與其他魚合群。在含卵孵化過程中,雌魚口腔不斷作呼吸狀,由內而外,由下而上地翻動,以保證魚卵有足夠的溶氧。孵出後的仔魚仍留在雌魚口腔內,補氧行為與含卵時大致相同。具有一定遊泳能力的仔魚在短時間內離開母體的口腔後,仍集聚在雌魚身邊,自由遊泳索餌。當有聲響或敵害時,雌魚立即將仔魚群吸入口中,待危險消失後再吐出仔魚。這種情況連續幾日,待仔魚完全能獨立生活,雌魚還要在仔魚群下守衛2~3天,方才離去。仔魚在池邊成群活動相當長一段時間,待個體長大後,攝食與活動能力增強才向深水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