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魚在孵卵、育仔期間,如果受到外界幹擾或水中溶氧嚴重不足以致浮頭時,就會被迫將魚卵或仔魚吐出。
2.性腺發育
(1)生殖腺的分期
尼羅羅非魚的性腺左右成對,位於體中線兩側,鰾的腹麵。根據其發育狀況,通常可分為六期。
第一期:生殖腺呈細絲狀,白色,肉眼無法辨別其性別。巢內是大量的卵原細胞或精原細胞。
第二期:卵巢仍如細絲,但比第玉期稍粗。背麵有一縱向的血管,肉眼不易辨別雌雄。巢內是處於小生長期的初級卵母細胞。精巢在外形上與卵巢無多大的區別,巢內仍是精原細胞。但有的還有卵原細胞存在,呈嵌合體。
第三期:卵巢體積顯著增大,扁圓形,肉色。可見到細小卵粒,背麵血管較明顯。成熟係數為0.21%~0.57%,巢內初級卵母細胞處於卵黃形成的大生長期。精巢體積稍有增大,呈片帶狀,半透明的肉白色。成熟係數為0.13%~0.14%,巢內為初級精母細胞。
第四期:卵巢體積更加增大,圓筒狀,淺黃色,背麵血管粗大,且有分枝。卵巢成熟係數為0.7%~5.1%,巢內初級卵母細胞充滿卵黃,生長已經完成。精巢體積增大,背麵能見到縱行血管,肉色。精巢成熟係數為0.14%~0.24%。巢內初級精母細胞已發育成為次級精母細胞,進而形成精子。
第五期:卵巢黃色,卵子遊離。卵巢吸水後重量可增加1倍。卵子已達到生理成熟,可與精子結合成受精卵。精巢呈乳白色,體積顯著增大,血管粗大且有分枝,成熟係數為0.48%~1.49%。輕壓腹部可擠出乳白色精液,顯微鏡下可觀察到自由活動的精子。
第六期:卵巢淺黃色,暗淡。體積比鬱期時稍小。卵巢表麵出現灰白色斑點。卵粒開始溶融,界線逐漸模糊。卵巢重為體重的2.01%~4.61%。精巢暗紅色,體積明顯縮小,約占體重的0.50%~0.65%。
(2)生殖腺的發育時序及其季節變化
①卵巢發育時序:孵出後30日齡的魚卵巢處於第玉期,40~60日齡處於第域期,60~90日齡處於第芋期,100日齡進入第鬱期,120~130日齡達到第籲期,此時已達到成熟高峰,即可與雄魚交配產卵。
②精巢發育時序:孵出後30~50日齡的魚精巢處於第玉~域期,50~60日齡處於第芋期,70~80日齡處於第鬱期,90~110日齡進入第籲期,達到成熟高峰,巢內儲有大量精子。
③季節變化:尼羅羅非魚是一種典型的一年多次產卵型魚,性腺發育是非同步性的,產卵後的卵巢很快恢複至第鬱期中,然後再發育至鬱期末,再進入第籲期,產卵,再恢複到鬱期中……如果環境適宜、生態條件得到滿足,它可以反複不斷地發育下去。在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一般情況下一年隻能進行5~6次循環。
雄魚在自然交配排精後,仍處於第籲期,精巢中還儲有大量精子。因此1尾雄魚可與數尾雌魚交配。在生殖季節晚期,最後一次交配排精後,精巢短時間處於第遇期。
達到性成熟日齡的尼羅羅非魚雌魚,在越冬高密度飼養條件下,第鬱期卵巢內除在各發育階段的卵母細胞外,也有退化卵。達到性成熟日齡的雄魚,在越冬期間,精巢大多處於不同發育水平的第籲期。
3.胚胎發育
尼羅羅非魚剛產出的卵呈黃褐色,梨狀,無黏性。卵膜光滑透明,富有彈性,緊緊包住卵球。受精卵吸水後膨脹,帶卵膜測定,卵徑為2~2.5毫米,卵徑大小隨親魚大小而有差異。
受精卵孵化時間與水溫關係密切,水溫25℃時孵化時間為6~7天,溫度高則時間短。據計算,整個胚胎發育期總積溫為2152~3030℃·時。
4.胚後發育
胚後發育包括從剛出膜到奇鰭褶將消失的仔魚期和從奇鰭褶消失至出現成魚斑紋的稚魚期。
(1)仔魚前期
從出膜到卵黃囊消失。
剛孵出的仔魚全長4.20~5.73毫米,體長3.66~5.00毫米。頭部伸出卵黃囊表麵。魚體透明,腹部具有一個圓形的大卵黃囊。從第12~13體節起尾部已離開卵黃囊。胸鰭擴大,並可見血液流動。卵黃囊上黑色素增加,頭部和魚體背緣有稀少的黑色素。眼無色透明,口、肛門封閉,腸成一直管,體節為30~31對。軀幹部和尾部都被膜狀鰭褶圍繞著。魚苗側臥底部,有時顫動尾部以使軀體轉動。
出膜10小時,出現口裂。
出膜後第二天,口開啟,下位。下頜能活動。鰓弧動脈、體節動脈和靜脈更加明顯。鰓蓋發育不全,眼球呈灰黑色。
眼前有明顯的嗅窩。
出膜第三天,全長6.33~6.80毫米,體長5.33~5.73毫米。口轉向端位,奇鰭褶明顯,尾鰭出現鰭條原基,胸鰭擴大並已轉向。4對鰓弧上部長出乳突狀鰓絲,心髒呈“S”形,眼球、卵黃囊上黑色素分布增多。腸前端形成第一盤曲,肛門與體外相通,出現腎管,其膨大部成膀胱。
出膜第四天,全長7.60~8.13毫米,體長6.13~6.66毫米。背鰭、臀鰭出現鰭條原基,鰓蓋蓋過鰓弧,尾鰭條10~12。卵黃囊縮小,腸形成兩個盤曲,此時已能攝食小型浮遊生物,其中有小球藻、集星藻、十字藻等。
出膜第五天,全長8.13~8.66毫米,體長6.66~7.06毫米。背鰭條12,臀鰭條7~8,胸鰭條9。鰾前室明顯擴大,腸形成三個盤曲,頭部黑色素更濃。
出膜第六天,全長8.66~8.93毫米,體長6.80~7.33毫米。背鰭、臀鰭條數增多,卵黃囊將近消失。上下頜各出現齒一列,鰾前室充氣。體節較前發達,仔魚有一定遊泳能力,能捕食大型浮遊動物。
(2)仔魚後期
出膜已7天,卵黃囊完全消失。全長8.80~9.33毫米,體長6.93~7.33毫米。奇鰭褶將消失,背鰭和臀鰭已分化出硬棘和軟鰭條。鰾室明顯,前室大,後室小,腸為4個盤曲。腹部兩側呈銀白色。
(3)稚魚前期
此時奇鰭褶消失,魚體開始披鱗。出膜已8天,全長9.06~9.60毫米,體長7.06~7.47毫米。在背鰭最後一枝硬棘和1、2、3軟鰭條間出現不明顯黑色斑點,即羅非魚的標記。
出膜11天,全長10.27~11.07毫米,體長8.00~8.80毫米,腹鰭延長,有5根鰭條。背鰭上羅非魚標記明顯,魚體兩側開始顯現9~11條斑紋,但不明顯,此時開始覓食浮遊生物。
出膜14天,全長10.4~14.8毫米,體長7.8~11.5毫米,體側中開始出現鱗片,分3行排列。
(4)稚魚後期
已出膜19天,全長19~20毫米,體長14~15毫米,全身披圓鱗,鱗片已形成4~5個環紋。魚體出現成魚斑紋,肉眼尚難辨其雌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