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豎鱗病
【病原】初步判斷是水型點狀極毛杆菌。
【症狀】病魚體表粗糙,尾部或身體大部分鱗片向外張開,由於鱗片基部的鱗囊水腫,致使鱗片豎起,若在鱗片上稍加壓力,就有液狀物從鱗囊中射出來,鱗片也跟隨脫落。病魚遊動遲緩,食欲減退,常浮遊於水麵。患病嚴重的魚,3~4天就會死亡。
此病在養殖過程中並不常見,在越冬親魚池和魚種中有時發生。
【防治】仔細操作,避免魚體受傷。以2%的食鹽水與3%的小蘇打混合,浸洗病魚10分鍾。
3.水黴病(膚黴病)
【病原】我國常見的水黴病病原體有水黴菌和綿黴菌。
【症狀】此病是尼羅羅非魚的主要病害,尤其是在越冬期間更易發生,發病時菌絲伸入魚體肌肉組織,像毛絮狀分布於體表,使病魚組織壞死。同時魚體負擔過重,遊動遲緩,食欲減退,最後瘦弱而死。水溫在15℃以下時,體表受傷的羅非魚最易感染。
【防治】在拉網、運輸和放養過程中仔細操作,不使魚體受傷,魚種發病時可用3%~5%的食鹽水溶液浸洗,或用400毫克/升食鹽和400毫克/升小蘇打溶液浸洗。
4.小瓜蟲病
【病原】此病的病原體為多子小瓜蟲。
【症狀】此病對個體較小的尼羅羅非魚和魚種危害較大,易大量寄生,引起大批死亡。在病魚的體表、鰓、鰭基部,可見大小不一的小白點(又稱“白點病”),是由小瓜蟲寄生引起的組織感染化膿。病魚體表黏液增多,魚體消瘦,行動遲緩,浮於水麵,有時集群繞池。小瓜蟲生長繁殖的適宜水溫為15~25℃,因此羅非魚越冬期間最易感染。
【防治】發病池用0.3%~0.5%食鹽溶液浸泡,但小瓜蟲經食鹽藥浴後,隻脫落,並未死亡。因此,藥浴後的水應排出,否則會重新感染。
5.指環蟲病
【病原】指環蟲屬,約有500種以上。
【症狀】指環蟲寄生於鰓瓣,鉤住鰓絲,破壞鰓組織,使鰓部黏液增多,影響呼吸。病情嚴重時,鰓部明顯浮腫,鰓蓋張開,鰓絲灰暗,魚體變黑,離群獨遊,不攝食,最終瘦弱死亡。
【防治】魚種放養前用20毫克/升高錳酸鉀溶液浸浴15~30分鍾,可殺死寄生的指環蟲。發病時用0.2~0.3毫克/升90%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
6.三代蟲病
【病原】三代蟲屬,種類很多。
【症狀】成魚、魚苗、魚種都可被三代蟲寄生,三代蟲對苗種危害大。患病初期,魚極度不安,在水中狂遊或急速側遊於水下,以期擺脫蟲體。繼之遊動遲滯,減少攝食,魚種日漸瘦弱,最終死亡。
【防治】用0.2~0.3毫克/升90%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
7.氣泡病
【病原】魚苗誤吞了氧氣或氮氣過飽和形成的氣泡。
【症狀】由於吞食小氣泡,在魚苗腸道中逐漸合並成大氣泡,而使魚體上浮,失去下沉的能力,最終體力消耗殆盡而亡。如直接使用溫泉水或地下水,會因水中含有過飽和的氮氣引起氣泡病,致使魚苗大量死亡。
【防治】讓水充分曝氣,使含有過飽和的氧氣或氮氣快速擴散,發病後及時加注新水有一定效果。
8.魚鯴和錨頭鰠病
【病原】由日本鯴、錨頭鰠寄生引起。
【症狀】主要寄生於魚的體表和鰓上。寄生蟲吸血並撕破皮膚形成傷口,引起其他症狀而死亡,與其他品種魚類比較,羅非魚寄生較少。
【防治】用0.3毫克/升90%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續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