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魚病防治(1 / 2)

羅非魚因其對環境適應條件廣、抗病力強、食性雜等特點,與其他淡水魚類相比疾病較少。但在冬季和春夏之交水溫較低的季節,由於水質相對較差、水溫較低、攝食偏少,也易受細菌、寄生蟲等感染和侵襲。特別是近幾年來,網箱、流水養殖等集約化養殖方式的發展,一旦發生病害,極易引起暴發性魚病,因此要重視疾病防治工作,以防為主,防治結合。

(一)發病原因

尼羅羅非魚在飼養過程中發病的原因,主要和水環境不適、飼養管理不當以及病原體侵害有關,在越冬期間尤為突出。

一是隨著科技與經濟的進步,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能力越來越強,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日益增多,如含有有毒有害物質(重金屬、硫化氫、氯化物等)的廢水流入池塘,輕則影響魚的健康,使其抗病力減弱,引發疾病,重則造成死亡。

二是水中溶氧含量和魚體的生長密切相關,雖然尼羅羅非魚能耐低氧,但在越冬或高密度養殖的情況下,會出現水中溶氧含量低的現象,如不及時增氧,魚經常處於缺氧浮頭狀態,就會影響攝食,使生長緩慢,體質變弱,甚至造成生病死亡。

三是水體中溫度的高低對尼羅羅非魚的生長至關重要。

尼羅羅非魚的適宜生長溫度為24~32℃,安全生存溫度不低於16℃,最低生存溫度為12℃。在越冬的整個過程中,水的溫差在短時間內不能超過2~3℃,否則亦會引起魚病或死亡。

四是越冬親魚、魚種的選擇和處理、捕撈運輸、放養飼養管理等日常管理工作做得不嚴格,也是引起尼羅羅非魚生病的重要原因。

(二)綜合防病

1.魚池消毒

無論是養殖池塘還是越冬池以及周邊環境,在放魚前都應按常規進行清理和消毒清塘。養殖池在放魚種前用生石灰清塘,越冬池放魚前排幹池水,清除附著物和汙物,用1~4毫克/升漂白粉溶液全池潑灑,流水池以及相應的管道也應進行消毒。放魚後每隔1個月左右用1毫克/升漂白粉或0.8毫克/升硫酸銅全池潑灑,進行魚池消毒,定期預防疾病。

2.嚴格選種,小心操作

繁殖用的親魚和留作次年放養用的魚種,進越冬池前要嚴格篩選,一定要選擇體質健壯,沒有傷病的魚。受到損傷的魚不能進越冬池。

在拉網、轉塘、運輸過程中操作要做到輕、快,防止魚體受傷、脫鱗。

3.魚體消毒

親魚、魚種在入池、進箱前均應把住消毒關,特別是集約化養殖,魚種往往由外地運來,除揀出死魚和受傷、脫鱗的魚外,還應用4%食鹽溶液浸洗5~10分鍾。

4.水質調控

良好的水環境是促進羅非魚攝食、增強魚體抵抗力和抑製病菌孳生的重要條件。在養殖期間,應注意調節水質,定期潑灑生石灰,一方麵能調節水質,另一方麵對水體有消毒殺菌作用。溫水流水養殖和越冬期要適時調節好水溫,使越冬水溫能保持在18~20℃,並定時排汙,增加水交換量。池塘養殖也應調節水質,定期添加新水。

5.科學投飼

要獲得高產,就要科學地投喂飼料,使魚健康生長,特別是在集約化養殖方式中,人工投喂的飼料幾乎是魚類營養的惟一來源。投飼不足,營養缺乏,必將使魚體消瘦,易感染病害。

(三)常見病的防治

1.爛鰓病

【病原】主要由斜管蟲寄生於鰓部、車輪蟲寄生於體表,或因細菌感染所致。

【症狀】斜管蟲對寄主的選擇不嚴格,不限魚苗、魚種或成魚,車輪蟲對苗種危害很大。染病後,魚口部張大,浮於水麵,體表發白,鰓蓋變紅,眼球白濁。嚴重時鰓葉壞死變白,因呼吸困難而死亡。

【防治】用0.7毫克/升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合劑全池潑灑或浸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