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非魚是熱水魚類,抗寒能力較差。最早引進的莫桑比克羅非魚,當水溫下降到14℃即會凍死,後來引進的尼羅羅非魚,其致死溫度為12℃,最低為10℃,我國除了台灣、海南、兩廣等部分地區常年水溫在10℃以上能自然越冬外,其他大部分地區都必須通過越冬措施,才能保種。各地越冬時間不一,一般在10月中旬水溫16℃時即要進入越冬池。當第二年外界自然水溫與越冬水溫相近時,再將魚分別放回繁殖池和養殖池,以便正常繁殖和生長。

越冬時,必須在有限的水體中,使最大限度數量的尼羅羅非魚安全生活,因此,水溫應維持在其生長溫度的下限,這樣魚的活動、吃食、耗氧都處於低水平。如果水溫升高,魚的代謝水平相應也高,吃食活動增強,耗氧量增加,排泄物也增加。

這些排泄物不但要消耗水中大量的溶氧,而且還會產生多種對魚體有害、有毒的物質。因此,在越冬期間將水溫適當控製低一些(16~18℃),對尼羅羅非魚是有利的。但也應注意到,在低溫條件下,魚本身的免疫力下降,容易受細菌、真菌和寄生蟲的感染和侵襲。而16~18℃溫度區間,又正好是許多病菌、寄生蟲生長的較適溫度,因此必須加強飼養管理,采取嚴格的防病措施使魚安全越冬。

(一)越冬方式方法

越冬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為了充分利用能源,各地可因地製宜地建造越冬場所。現將國內幾種主要越冬方式方法介紹如下:

1.利用工廠餘熱水越冬

利用電熱廠或其他工廠每天排出的大量餘熱水或廢蒸汽作為羅非魚越冬的熱源是十分經濟的,越冬池可直接修建在餘熱水的出口處,排出的溫水用管道引入越冬池中,蒸汽可直接排放到越冬池中以提高水溫,但需在蒸汽排水口設一金屬網罩,以防止魚遊近燙傷燙死。這種越冬方式放養密度高,投資小、成本低、效果好。

2.利用井水越冬

一般冬天普通水井水溫也保持在10~15℃,幾十米以下深井水水溫則為18℃左右,用井水作為越冬水源既經濟又簡便。但在使用井水之前,必須對水質進行分析,檢查有無毒害物質,如不符合“漁業用水標準”則不能使用,或進行必要的處理後再使用。

3.利用溫泉水越冬

我國天然溫泉很多,水溫較高,一般可達30~70℃,隻要泉水溫度保持在20~30℃,並有一定的流量,都可以保證尼羅羅非魚正常越冬。

4.溫室越冬

建造溫室,用煤、電加熱,可以對越冬環境控製自如。但溫室造價高,能源消耗大,運作成本高,多用作研究。

(二)越冬管理

1.入池前準備工作

新建的水泥越冬池要經過浸泡,以消除強堿性,至池中pH值達到中性後再加注新水以備越冬魚入池。老越冬池在放魚前3~5天消毒處理,一般用10%漂白粉液潑灑池底及池壁。越冬設備應檢查修整完好。

在越冬前半個月,將需要越冬的魚集中進行密集鍛煉,使其對越冬密養環境逐步適應。

2.入池時間

應在第一次寒流到來之前完成越冬魚入池工作,長江中下遊地區在10月中旬進行,當水溫低於16℃時,雖未到羅非魚死亡臨界溫度,但魚已受暗傷,即使入池也不能順利越冬。

3.越冬魚要求

(1)親魚

在越冬及繁殖過程中雄魚死亡率比雌魚高,因此入池時雄魚數量要適當增加,以雌雄比4:1為宜,親魚最好雌雄分池越冬,防止在越冬後期水溫上升到20℃引起漏產。

(2)魚種

越冬魚種規格以全長2.5~5厘米為好。太大,放養密度稀,越冬池利用率低;過小,魚體發育尚不完全,在越冬過程中適應性差,影響成活率。魚種要求鱗、鰭完整,體質好,頂水力強。病魚、弱魚不宜進越冬池。魚種要按不同規格分池越冬,不可大、小規格混於一池。

(3)放養密度

放養密度要根據越冬池的水質、水流量、溶氧情況以及增氧、排汙、換水、魚體大小等因素來決定,一般每立方米放養親魚15~25尾,10厘米以下魚種200尾;條件好的越冬池,每立方米放養親魚30~40尾,魚種400~500尾;流水池可參考溫水流水養魚的高密度放養量放養,使池水溶氧維持在2毫克/升以上。

4.魚體消毒

親魚、魚種在捕撈和運輸過程中會有不同程度的損傷,要在越冬池邊先用1%~2%的食鹽溶液藥浴5~10分鍾左右再放養,藥浴時間視魚體活動情況靈活掌握。

5.飼養管理

長江流域羅非魚越冬從10月中旬至次年4月中下旬結束,曆時約180天,由於越冬池中魚的密度高,水體溶氧低,水溫接近臨界點,因此飼養管理要十分謹慎,稍有疏忽,就會造成嚴重損失。

生產中一般將越冬分為三個階段管理。在進池早期和即將出池的後期溫度稍高一些,可適當多投餌。中期溫度低,投餌應少。目的在於早期使魚體盡快恢複健康,中期維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後期則促進體質強壯,性腺發育良好,以便出池後即能生長或產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