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長江流域,尼羅羅非魚可以從4月飼養到10月,生長期180天左右(兩廣和福建南部可提早和推遲1個多月)。目前全國羅非魚商品魚養殖的主要方式有池塘養殖、網箱養殖、流水養殖、稻田養殖、海水養殖等,各地可因地製宜選擇養殖方式,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回報。
(一)池塘養殖
尼羅羅非魚的池塘養殖,有單養和混養兩種方式。混養可在以草魚、鰱魚、鱅魚等魚為主的養殖池塘中,作為搭配品種;或者在草魚、鰱魚的魚種池中混養;也可以羅非魚為主,而搭配鰱魚、鱅魚等魚。由於尼羅羅非魚消化能力強,能攝食鰱魚不易消化的藍綠藻類,也能攝食其他魚吃剩的殘餌和排出的糞便,和鰱魚、鱅魚混養,既提高了肥料、飼料的利用率,還可以改善水質環境,減少病害的發生,有利於池塘養魚的增產增收。
1.池塘條件
凡是不漏水、不太背陰、無汙染的池塘都可以養殖尼羅羅非魚,農村中的廢坑、庭前屋後的小塘、窪地、溝渠,甚至有機物含量很高、其他魚類難以生存的池塘都可以利用。麵積從幾分到幾十畝均可。但由於尼羅羅非魚難以起捕,因此麵積不宜過大,最好在10畝以下,水深最好為1.5~2.5米。太深,捕撈、幹塘不便;過淺,水溫易變化,對魚生長不利。同時應有良好的水源,進排水方便。水質要肥,水中有豐富的餌料生物,才能獲得滿意的養殖效果。
2.魚種放養
尼羅羅非魚種有隔年越冬魚種(1冬齡),也有當年早中期繁殖的魚苗快速培育的魚種(1夏齡)。越冬魚種一般規格較大,出溫室後就能生長,養成的商品魚規格大,商品價值高。
如放養得當,年底可長到平均體重0.35~0.4千克,最大的可達到0.8千克左右。但由於越冬成本高,技術上要求也較高,因而魚種數量有限。當年早繁苗育成的魚種,飼養得好,年底體重可達0.25千克,如果采取稀養肥育,最大個體則可達0.5千克。當年中期苗育成的魚種,雖然成本低,苗多易得,但因生長期短,當年一般隻能長到0.1~0.15千克,商品價值較低。各地可按當地苗種生產和來源的實際情況,因地製宜地采用合理的魚種規格放養,以獲得較高的經濟效℃。
(1)放養密度
放養密度要根據池塘自然條件、養殖方式、希望達到的出池規格、技術水平和肥料、飼料等綜合因素而定。
下麵列出幾種養殖方式在一般養殖水平下的放養密度。
①單養羅非魚:隻有因池塘條件或其他原因不能混養養殖魚類,才不得不實行單養。如城鎮附近有大量牛糞、豬糞、禽糞流入的淺水池塘,有機質很豐富,不適宜養殖其他魚類,而羅非魚喜肥水,能適應較低溶氧量。利用這些池塘養殖羅非魚,可獲得較高產量。一般水深1米的池塘,每畝放養2500尾越冬魚種或4000~4500尾早繁夏花,可畝產400~500千克。每畝放養夏花5000~8000尾,或放養300~500尾親魚任其在池中繁殖,產量可達500千克以上。如管理中適當投餌,經常捕大留小,及時稀疏池魚密度,畝產則可達1000千克以上。
②以羅非魚為主的混養方式:村鎮附近有大量生活汙水或畜禽糞便流入的池塘,若以飼養其他魚為主,容易缺氧而造成池塘死魚。但這種池塘適宜主養羅非魚,混養其他家魚。
另外在我國南方,由於適溫期長,也多采取這種方式。一般每畝放養羅非魚越冬魚種1000~2000尾或早繁苗2500~3000尾,混養鰱魚、鱅魚、草魚100尾左右,鯉魚、鯽魚適量(應少放)。采用密養、勤捕、捕大留小、不斷稀疏的方法飼養,羅非魚畝產可達500千克以上。
③以羅非魚為搭配品種的養殖方式:在成魚池搭配羅非魚時,羅非魚可以一次放養,也可以多次輪放。每畝放越冬魚種500~1000尾或當年夏花1000~2000尾。這種混養方式羅非魚產量可占池塘總產量的10%~20%。
(2)放養時應注意的問題
魚種下塘前要徹底清塘,特別是池塘中不能有烏鱧、鱖魚、鯰魚等凶猛魚類,否則魚種會被大量吞食。魚種下塘,尤其是較小規格的魚種下塘時,往往遊動緩慢而群集,易被草魚、鯉魚等侵襲或吞食。可先用飼料將青魚、草魚、鯉魚引到食場,在遠離食場處投放羅非魚種,這樣有助於提高成活率。越冬魚種放養半個月左右,每畝放養3.5~8厘米的烏鱧幼魚20~40尾,或放5厘米左右的鱖魚50尾,以便吞食羅非魚種以後所產出的魚苗。否則,繁殖過剩的魚苗不僅爭食,而且影響池塘的密度,使池魚生長受到抑製。
3.放養時間
越冬魚種應在池塘水溫穩定在18℃以上放養。長江中下遊地區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北方要推遲,南方可適當提早。
當年的魚苗,無論早期、中期,都要堅持養成全長4.5厘米以上,並力爭在6月底前放養,越早越好。這樣對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從而保證有較高的成活率。
4.施肥與投餌
尼羅羅非魚是以植物性餌料為主的雜食性魚類,池塘養殖中采取施肥與投餌相結合的養殖方式,可取得滿意的生產效果。
單養羅非魚的池塘,放養前施放底肥,每畝施糞肥或綠肥300千克,魚種入池後每隔2~3天施追肥1次,每畝施肥量100~150千克;或每周1次,每畝每次施肥200~300千克。
羅非魚喜肥水、耐低氧,養殖池的水質可比家魚略肥。投喂餅粕、麥麩或配合飼料,日投喂量為池中魚重的2%~3%。上下午各喂1次。5月間水溫低,魚種剛下塘時應少喂;7~9月水溫高,魚食欲旺盛應多喂。
混養尼羅羅非魚的成魚塘,要求水質肥沃,透明度在25~30厘米之間,要經常看水追肥。5~8月,水溫逐漸升高,有機肥與無機肥可交替使用。密度較高的高產池塘在高溫季節應以化肥為主。可在施有機肥的基礎上,以碳酸氫銨和普鈣按1:1每畝各施10千克,20~30天1次。或者施肥次數增多,每次施肥量適當減少。施無機肥時,將磷肥溶解後加入氮肥溶化,然後全池潑灑。潑灑時間宜選擇在中午前後陽光直射下進行效果最好。8月以後施追肥,應以人畜糞為主,少量多次潑灑。如池水肥度不夠,魚生長差,可每畝追施豬羊糞液100~150千克;如透明度小到20厘米左右,水呈烏黑色,表明水質已經趨向於惡化,則要及時加注新水。施化肥前如水質較老,應先灌注新水,防止水質過肥惡化。
8月下旬檢查長勢,如發現羅非魚生長不理想,則適當增加精料的比例,並施追肥。投喂飼料要沿塘邊淺灘四周潑灑,以便池魚均勻吃食。
以羅非魚為主養品種的成魚池,在放養草魚、鰱魚等魚種前,要施足底肥,以後再根據水色進行追肥。
尼羅羅非魚喜食浮萍、鮮嫩水草或旱草、青菜葉梗(打漿或切成1~2厘米長)和水葫蘆(打漿、切碎)等。要經常添喂這些青飼料,增加食物的多樣性,有利於促進生長、節約成本。
5.日常管理
羅非魚商品魚養殖與其他商品魚養殖管理相同。為防止高產塘中其他魚類嚴重浮頭而死亡,在陰雨、低氣壓時不能施肥,應減少或停止投餌。陣雨後或午夜出現魚浮頭現象時,要特別注意巡塘觀察,必要時采取增氧措施,防止池魚泛塘。
6.捕撈
尼羅羅非魚受驚後會立即潛入泥中,因此比較難捕撈。
相對而言,小個體的魚比大個體的更難捕,一般0.25千克以上的個體比小個體要好捕些。溫度高,魚的活動力強,上網率低;隨著水溫的下降,上網率逐漸提高,下降至12℃以下時,90%以上的魚可以捕起。
運用於池塘養殖中的捕撈方式有網捕與幹塘相結合、誘捕和低溫網捕3種。
誘捕一般適宜於8~10月間。誘捕前停食1天,將網置於食場底部,然後投放尼羅羅非魚喜食、有香味的飼料,待大批魚遊進食場時,迅速起網。一般隔5天誘捕1次。
低溫網捕通常是在水溫16℃以上時,先將其他魚類捕出絕大多數,以後當水溫下降到12℃左右,將池水水位降到淺灘處,然後用底綱以電纜線做沉子的網拉3~4網,隔4~5天再拉幾網,這樣可捕獲90%左右。利用低溫網捕的池塘,水深最好在1.5米左右,避風、無漏水,底部較平坦。低溫捕獲的魚隻能用於食用,不宜進越冬池越冬。
生產當中,還有利用水中缺氧魚浮頭時網捕,效果也較好,但操作時動作必須敏捷,準備好增氧和注水設備,防止魚種和存塘的其他魚由於嚴重缺氧而大批死亡。
飼養麵積不大或池中羅非魚放養量小,也可采用釣捕的方式。
7.養殖實例
實例一:奧尼羅非魚高產養殖試驗
廣州市海洋與水產局和廣州市水產研究所於1995年進行了奧尼羅非魚高產養殖試驗,取得了較好效果。試驗池塘麵積3.2畝,商品魚總產量6730千克,總產值89530元,利潤38500元,平均畝產2103千克,畝利潤12031元。主要技術措施為:
(1)池塘條件和選擇試驗池塘
靠江邊,可利用珠江口潮汐自動納水,水深保持1.7米以上。池中配設2.2千瓦葉輪式增氧機1台。投放魚種前10天,用茶麩30~40千克/畝全池潑灑清塘。
(2)魚種放養和搭配魚種
放養原則是“高密度、大規模、爭早春”。3月底,水溫開始回升,抓緊放養冬片魚種。共放養142克奧尼羅非魚5500尾,93克奧尼羅非魚7000尾,60克淡水白鯧800尾,120克鱅魚180尾,鰱魚140尾,36克百花鯽700尾,10克河鯰450尾。魚種一次放足,平均密度達4600尾/畝。
(3)飼養管理
①集群馴化:用聲響建立魚群攝食的條件反射信號,經1周馴化,魚群開始集群水麵搶食,從而設立固定食場於上風頭塘基20米範圍。
②飼料投放:奧尼羅非魚的起點生長水溫為16℃,魚種進塘第二天開始投喂,做到早開食、早投喂、晚停料,延長魚的生長期。投喂中堅持手撒料,以“慢、快、慢”“少、多、少”為原則,適當擴大投料範圍,保證所有魚都能食到飼料。1日投喂2次,上午9~10時,下午4~5時各1次。
③日投料量:投料量根據水溫變化、天氣情況和魚群搶食情況而適當增減。一般3月份,水溫較低,日投料量占魚體重的2%;4~6月,水溫最適宜魚群生長,日投料量占魚體重的6%;7~9月,高溫季節,日投料量占魚體重的4%,保持魚群八成飽,有饑餓感和搶食欲;10~12月,秋涼,水溫下降,投料量占魚體重的5%。
④魚病防治:堅持“以防為主,防治並重”的原則。魚種放養前,用30毫克/升高錳酸鉀溶液浸洗魚種15分鍾,進行魚體消毒。4~9月,是魚病多發季節,每隔15天,用漂白粉1毫克/升或生石灰20千克/畝化漿後全池潑灑。養殖過程沒有發生重大魚病。
⑤水質和溶氧:該塘能利用珠江口潮汐,每天小潮小換水,每月2次大潮大換水。5月份施用本所生產的利生素水質改良劑,水質一直保持較好。4~9月,使用增氧機增加溶氧,正常天氣,早上4~8時開機;悶熱或天氣變化,晚上7時至次晨8時開機。
(4)捕撈上市
根據奧尼羅非魚規格大、價格高的市場特點,把奧尼羅非魚上市規格控製在0.24~0.75千克/尾,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7月8日開始起捕,捕大留小,一直至次年3月18日幹塘,除2月初凍死部分羅非魚外,共收奧尼羅非魚5586千克,淡水白鯧390千克,鰱魚、鱅魚315千克,百花鯽243千克,河鯰196千克,合計6730千克。其中奧尼羅非魚平均價格為13元/千克。
實例二:羅非魚成魚養殖池的充分利用
羅非魚生產快,食性雜、抗病力強,深受養魚戶的歡迎,已成為我縣(廣東省陽春縣)淡水養魚的主要養殖對象之一。
養殖方式有單養,也有混養,產量占全縣總產量的1/3。由於羅非魚耐寒能力差,在我縣不能野外越冬,所以我縣的羅非魚養殖一般在當年11月底或12月初要全部捕出,羅非魚單養的魚池要到第二年5月才放養羅非魚魚種,進行成魚養殖。
12月至翌年4月,羅非魚單養的成魚池處於空閑期,如何合理利用這段空閑時期發揮魚池生產潛力,筆者於1986~1987年在本縣春城鎮城郊黃九承包的一口1.2畝(800平方米)魚池(平均水深1.3米,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中進行了充分利用魚池生產潛力的試驗,現將試驗情況彙報如下:
(1)利用魚池空閑期培育家魚
大規格魚種魚池於11月底羅非魚成魚捕撈完畢後,用生石灰(每畝用量為60千克)消毒,並施入糞肥(每畝200~300千克)培肥水質。然後於12月至第二年3月培育草魚及鰱魚魚種。
培育過程中,根據天氣及水溫情況,適當施肥及投餌。天氣晴朗、水溫較高時,每隔7~10天施糞肥1次,施肥量為每畝200~300千克,每天每萬尾魚種投喂米糠、花生麩或麥麩2~3千克。陰雨天氣、水溫下降時,停止施肥及投喂。經常巡塘,觀察魚種活動情況及水質情況,並注意防病。
(2)利用魚池空閑期培育羅非魚苗種
家魚魚種於3月底出池後,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這段時期還可利用魚池培育羅非魚苗種。
家魚種出池後,盡快修整魚池,清除汙泥、雜草,修補池埂,堵塞漏洞,並用生石灰清池消毒,然後每畝投放大草200~250千克及糞肥100~150千克,培肥水質,投放20厘米長的鱅魚200尾“試水”。羅非魚苗下池前一天,再用密眼網將“試水魚”捕出,同時清除池中蝌蚪及水生昆蟲等敵害。羅非魚魚苗下池後,視水質情況追施糞肥或用大草漚肥培水,並每天每萬尾魚苗投喂精飼料(花生麩、米糠、麥麩等)100~200克。經常巡塘,觀察魚苗活動情況及魚池水色變化,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在1.2畝(800平方米)試驗池中,羅非魚成魚產量1986年、1987年分別為466千克和508千克,兩年共培育大規格的草魚魚種1910尾、鰱魚魚種6150尾,培育3厘米以上羅非魚魚種32.3萬尾。
我們認為,這一技術有一定推廣價值,近幾年來,淡水漁業發展較快,養殖麵積增加,大規格魚種數量遠不能滿足養魚業發展的要求。利用羅非魚成魚養殖池的空閑時間進行家魚大規格魚種培育和羅非魚苗種培育,是解決養魚所需大規格魚種供應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單養羅非魚成魚的魚池,隻要水源充足,肥料和飼料來源能夠解決,羅非魚成魚起捕後,都可進行家魚魚種及羅非魚魚種的培育。至於家魚魚種及羅非魚魚苗的放養數量,則可根據各地魚池、氣象等條件確定。
實例三:混養尼羅羅非魚,減少魚病增效益
上海市嘉定縣水產養殖場的魚塘是具有30多年曆史的老塘,淤泥深、魚病多。然而自1981年養殖尼羅羅非魚以來,每年都采用在精養魚塘內混養尼羅羅非魚的方式,並加強飼養管理,魚病發生比較少,因病致死的魚更少,產量逐漸穩步增長。
1989年和1990年浙江、上海等地區先後流行魚類暴發性流行病,造成了養殖魚類嚴重死亡,致使生產者經濟上蒙受很大的損失。從我場和本縣一些水產養殖場的情況來看,凡是混養或增養尼羅羅非魚的魚塘,魚發病率很低,死魚數量很少。我認為這跟尼羅羅非魚的食性有關。尼羅羅非魚對底棲動物、有機碎屑和浮遊植物都能攝食,對其他魚類難以消化的藍藻類更是大量攝食。尼羅羅非魚的胃液具有強酸性,正是由於它的獨特的消化能力在攝食過程中同時把魚塘水體中的微生物、細菌都加以吸收消化,對於淨化水質、消滅魚病病原體起到了良好作用。因此,根據本場的經驗,建議有條件的精養魚塘采取下列養殖方式:在不減少其他魚放養密度的同時,增養或混養尼羅羅非魚。如若每畝增放重量4千克,規格為50尾/千克的春片,在不降低其他魚產量的同時,一般可收獲規格在0.25千克以上的尼羅羅非魚45千克,能增收120元以上。這種混養或增養法,既能有效地減少魚病發生、避免大量死魚,又可以提高單位麵積產量和增加經濟效益。
實例四:北方地區養殖尼羅羅非魚的初步觀察
尼羅羅非魚原產於非洲,1978年從國外引入,它最大的弱點是畏寒。在北方沒有加溫設備的池塘一般很少見養殖羅非魚。
為豐富人們的菜籃子,我們對尼羅羅非魚在北方適應性的馴化進行觀察。
(1)目的
探索其在無增溫條件下生長規律、養殖方法、產量和經濟效益。
(2)魚池的條件和飼養管理
沈陽市東陵區渾河站鄉上河村農民趙風民1989、1990年連續兩年養殖了羅非魚。現將養殖情況介紹如下:
①魚池條件:利用河灣改道的餘溝修成一個東西向、水深2米和麵積為4畝的魚池,無增溫、增氧設備。水源為地下水。
②投放魚種:4月30日投放75克/尾的鰱魚、鱅魚種800尾,計60千克。6月15日投放85克/尾羅非魚魚種4410尾,計375千克。平均每畝投放1302尾,其中鰱魚、鱅魚200尾,羅非魚1102尾。每畝放養量為108.75千克,其中鰱魚、鱅魚15千克,羅非魚93.75千克。當時池水溫度為17℃,pH值8。至6月18日羅非魚死亡35千克。
③飼養管理:為了便於觀察,對魚集中進行了攝食馴化(方法同精養鯉魚)。馴化10天,魚有規律地到食場集中攝食(形成條件反射)配合顆粒餌料。
投喂:日投餌量為魚重的2%~5%。先擊音響,見魚投喂,約半小時,群魚集中覓食時,則加快拋撒速度,80%魚遊走則停喂。開始日投喂量15千克,最多時達45千克。日喂3次:上午8時半、11時半各1次,下午4時半1次。9月水溫下降減少投喂。1990年共投喂2000千克顆粒飼料,混料、浮萍各1000千克。
注水和施肥:放魚前每畝施500千克發酵優質肥,以後用糞水追肥,保持水色呈褐綠色,隔10天注水1次,以保持池水清新。
(3)產量和經濟效益
9月15日起捕,生長期92天。
產魚1780千克,其中尼羅羅非魚1280千克、鰱魚、鱅魚500千克,平均每畝產445千克,其中羅非魚320千克,鰱魚、鱅魚125千克。鰱魚、鱅魚平均尾重630克,羅非魚平均尾重325克。另捕羅非魚仔魚350千克,未計入總產。總收入14100元,費用7900元,利潤6200元,每畝收入3525元,利潤1550元。
(4)小結和討論
①尼羅羅非魚在沈陽地區生長期為80~90天,可從85克/尾增長到325克/尾,達到商品規格。
②它的飼料廣泛易得、利潤較高,沈陽地區可以適度發展養殖。
③魚種放塘3天後死亡35千克,成活率91%。
④性成熟早、產卵周期短。7月10日開始產卵,捕撈時規格參差不齊,大的50克/尾,小的3克/尾。有350千克仔魚未達到商品規格,按7元/千克計,共減少收入2450元,每畝減少612.5元。解決辦法:一是放雄性化處理過的魚種。二是放日齡較短的,待其未達性成熟即捕撈。
實例五:尼羅羅非魚與對蝦混養好處多
尼羅羅非魚原產於非洲,是世界上養殖很廣泛的淡水魚類。移殖到廣西後,1980年在比重為1.002~1.008的半鹹淡水試養獲得成功,當年放養體長6~7厘米的魚種,養成個體重達400克/尾,最大500克以上,成為廣西海水養殖魚類的帶頭品種。1981年廣西沿海縣、市全麵推廣,經過馴化,尼羅羅非魚可在鹽度為4%的海水中飼養,最高每畝產350千克,一般為100千克以上。
目前廣西海水養殖尼羅羅非魚主要有單養、蝦魚輪養和與對蝦混養等3種形式。
(1)單養
以放養過冬魚種產量較高。一般畝放2000尾,人工管理畝產可達150~250千克。
(2)蝦、魚輪養
防城縣於1983年在18畝(12000平方米)蝦塘中第一次收獲對蝦後(8月中旬),投放5厘米的尼羅羅非魚14000尾,11月中旬起捕,平均每畝產魚66千克,對蝦66千克。
(3)混養
待蝦苗長到4厘米左右,每畝放2~3厘米的尼羅羅非魚1500尾,按照單養對蝦的管養方法,每天上下午各投餌1次,為促進對蝦早日達到出口規格,在養殖後期,即10月份,每天晚上還增喂1次。
據多年的養殖實踐,尼羅羅非魚與對蝦混養好處較多:一是能充分利用水體。因魚蝦棲息水層有所不同,尼羅羅非魚白天多在中上層活動、覓食,晚上活動較少,而對蝦卻在晚上活動於水的中上層,且多在塘邊。在整個水體中,魚蝦晝夜分布均勻,同時蝦、魚下塘時間又互相錯開,對水體和天然餌料的利用較合理。二是能調節水質,互相促進。對蝦和尼羅羅非魚各自食性不同。蝦的殘餌和排泄物是魚的好餌料,有利於淨化水質,減少了蝦病,加速魚蝦的生長。三是管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