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商品魚養殖(2 / 3)

魚蝦混養在管理上較單養方便,因尼羅羅非魚主要以浮遊生物為食,對飼料要求不高,食量也不大,換水次數少。四是蝦、魚商品率高。魚蝦混養,對蝦密度較小,生長快,商品率高。

另外,尼羅羅非魚在塘中繁殖出的小苗,部分被對蝦吞食,有利於控製尼羅羅非魚的密度,較快達到商品魚規格。

實例六:北方成魚池塘混養羅非魚技術

在北方地區成魚池塘中混養羅非魚,比混養普通鯉魚、鯽魚能提高產量好幾倍,但要做到既增產又能增加經濟效益,必須掌握好以下幾點:

(1)合理放養

實行草食魚、肥水魚和雜食魚相結合,在產量中,草食魚和肥水魚各占30%左右,雜食性的羅非魚占40%左右。羅非魚的放養時間根據當地氣候條件而定,一般在5月上旬,水溫恒定在14℃即可。放養的羅非魚應是隔年魚種,規格不宜太大,也不要過小。規格過大,降低生長倍數,不合算;規格小了,到秋末水溫低於12℃時長不到150克以上的商品規格,售價低。所以,以放10~20尾/千克和20~40尾/千克兩種規格的羅非魚種最好,其比例各占羅非魚放養總數的50%,以利於輪捕上市。放養的數量,應根據池塘條件、計劃產量、餌料、養殖技術來確定。一般每畝放500~600尾的,可生產羅非魚80千克;每畝放600~700尾的,可生產羅非魚100千克;每畝放800~900尾的,可生產羅非魚120千克;每畝放1000~1100尾的,可生產羅非魚160千克。

(2)飼養管理

成魚池裏混養了這麼多的羅非魚,僅僅依靠池中的天然餌料是不可能取得上述產量的。所以,必須增加商品性飼料和草類的投喂量,如菜籽餅、豆餅、玉米粉、麩皮、各種菜葉等。另外,還必須增加施肥量,以化肥最佳,注意氮肥與磷肥的結合使用。

(3)魚病的預防

為了預防成魚池中草魚病的危害,應堅持生態預防與藥物預防相結合,中西藥防治相結合的辦法。

良好的水質是預防魚病發生的生態方法,因而可采用生物、物理、藥物相結合的辦法調節良好的水質。藥物預防要做到放養魚種前進行5%食鹽水浸浴,石灰清塘、漂白粉、石灰水定期潑灑。定期拌喂大蒜、韭菜、大黃等中草藥,定期內服磺胺藥。發現魚病及早對症下藥,防止蔓延。

(4)夏秋季捕撈相結合

北方地區塘魚常規是集中在秋末上市,魚多價賤,而夏季魚少價高。因此可在夏季及早、中秋輪捕一部分150克以上的羅非魚及達到商品規格的草食魚和肥水魚上市銷售,一是能取得好的效益;二是減輕池塘的負荷量,促進小規格魚的生長發育。

(二)網箱養殖

因羅非魚不耐低溫並難捕撈,因此相當一部分大型水體,如外蕩、湖泊、水庫不宜直接放養。但可以在這些大水體中開展網箱養殖,既可以養殖魚種,也可以養殖商品魚。實踐證明,網箱養殖羅非魚在我國很有發展前途,且已成為羅非魚養殖的一種主要形式。

1.網箱養魚高產原理

網箱養魚是利用大水體的良好生態環境,結合小水體密放精養措施實現高產的。在網箱養魚過程中,由於風浪、水流及魚體活動,使網箱內外的水體不斷進行交換,能及時將箱內魚體排泄物和食物殘渣帶出箱外,並從周圍水體中獲得其所需的溶氧和天然餌料,在魚群處於高密度的情況下水質也不會惡化,網箱內溶氧含量仍然適宜於魚類呼吸需要。曾有人試驗,在4平方米的網箱中養羅非魚,產量高達302.9千克,但其網內溶氧仍在3毫克/升以上,這表明溶氧含量高是大水體網箱養魚的最大優勢。

由於羅非魚是雜食性魚類,它既能濾食水中浮遊生物和有機碎屑,又能刮食網箱上的附著生物和捕捉吞食各種適口的幼小生物或人工餌料,因此羅非魚是網箱養殖的優良品種。

實踐證明,在網箱中養殖尼羅羅非魚,不但可以增加產量或提供優質食用魚,而且它還能刮食箱體上的附著藻類,保證了箱內外水體暢通,不但有利於箱內魚的生長,還可減輕刷洗箱體的勞動強度,也便於捕撈起水。

2.網箱結構

養魚網箱種類較多,按設置的方式主要有浮動式、固定式和下沉式3種。養殖羅非魚多用封閉式浮動網箱。

封閉式浮動網箱由箱體、箱架、錨、錨繩、沉子、浮子5部分組成。其特點是網箱可根據大水麵水位的變化而升降,網箱內的養殖體積不因水位變化而增減。生產中有單箱固定法和串聯固定法兩種。

(1)箱體與大小

箱體是網箱的主體部分,由網線編織成網片,再把網片縫製成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六麵體。養殖羅非魚用網箱多采用長方形或正方形,規格不一,常見規格有7米*4米*2.3米、5米*5米*2.5米、4米*3.5米*2米和4米*5米*2.5米等幾種,一般3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型網箱造價高,網箱內外水交換好,單位產量高,易於管理,起魚方便,因此羅非魚養殖多采用小型網箱或小體積網箱。

(2)箱架

箱架安裝在箱體的上綱處,使箱體有支撐。

采用直徑10厘米左右的圓杉木或毛竹捆紮而成。內徑與箱體大小相適應,以利於框架承擔浮力把網箱漂浮於水麵。如浮力不足可加裝塑料浮球,以增加浮力。

(3)錨和錨繩

錨有鐵錨(10~25千克/個)和混凝土塊(30~40千克/個)。錨繩為直徑8~10毫米的聚乙烯繩或棕繩,其長度應超過水深的3倍。

(4)沉子

用8~10毫米的鋼筋、瓷石或鐵腳子(每個重0.2~0.3千克),安裝在網箱底網的四角和四周,使網箱下水後能充分展開,保證實際使用體積和不磨損網箱。一隻網箱沉子的總重量為5千克左右。

(5)浮子

采用泡沫塑料浮球,均勻分布在箱架下麵,以使網箱浮於水麵。

固定式網箱組成部分同浮動式網箱相似。區別在於將網箱固定於四周裝有鐵環或滑輪的樁上,調節鐵環位置或滑輪的繩索長度,即可隨之調整網箱高度,但網箱高度一般不輕易調整。固定式網箱多為敞口式,在水位比較穩定的淺水湖泊及水網地區的河溝中使用,具有成本低,便於管理,抗風力強的優點。

3.網箱裝置

將網片按設計要求縫合成六麵體時,箱體的各邊都要裝上聚乙烯綱繩(規格0.5厘米左右),這樣可使網片承受拉力。安裝時把箱體連同箱架、錨等部件,一並運到設箱區。入水時先下箱架,後縛好錨繩,下錨,固定箱架,而後把網箱與箱架紮牢。網箱的蓋網最好撐離水麵,這樣蓋網離水,可達到有浪則濕,無浪則幹,幹幹濕濕,水生藻類無法固定生長,保持網箱表麵與空氣良好的接觸狀態。如網箱蓋網不撐離水麵,則要定期進行衝洗。

4.網箱設置與排列

網箱在水中的設置方式,要根據水域條件、水質狀況、操作管理和經濟效益等方麵綜合考慮。網箱設置時既要保證管理操作方便,將網箱相對集中,又要保持一定距離,不影響水體交換和魚類生長。網箱設置常用串聯式和雙列式。

串聯式固定法由多個網箱以一定間距串聯成一行,兩端用錨固定。網箱間距3~10米,行間距不應小於30米。雙列式固定是將單個網箱排成群體,間距1~2米,排列的兩端由錨固定,箱體對稱,兩側固定在竹竿或浮排上,在浮排的兩側並聯多隻網箱。

羅非魚喜肥水,因此網箱應設置在上遊淺水區,並盡可能使每隻網箱迎著水流方向,以利箱內外水體交換,設置區的水深應在2.5米以上。

另一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水麵網箱設置數量的控製問題,在大水麵設置網箱過密,往往引起水域水質富營養化,甚至造成水質的嚴重汙染,破壞生態環境,使人們的生活質量受到影響。所以在湖泊、水庫等大水麵中,設置吃食性魚類養殖的網箱總麵積,應少於水域總麵積的0.25%。

5.魚種放養

(1)魚種的放養規格

放養羅非魚種的規格大小必須保證在有限的生長期內產出足夠的群體產量,同時個體達到最佳商品規格之上。羅非魚商品魚養殖,特別是在北方地區,生長期短,除適時投放魚種外,必須投放大規格魚種。放養規格與養成商品魚規格直接相關,試驗表明,網箱養殖羅非魚的增肉倍數可達到5~10倍,放養規格20~30克/尾的魚種,可長至250克/尾左右;放養50克/尾的魚種可長至350克/尾;放養70克/尾的魚種可長至400克/尾。

網箱養殖羅非魚商品魚,如放養當年育成的夏花,雖然從增肉倍數看是大的,但商品魚絕對增重過小,經濟效益不好,而且要求夏花規格要大(5克以上),入箱時間要在6月上旬以前,因此不提倡由夏花直接養成商品魚。如選用50克以上的越冬魚種養成商品魚,出箱規格雖大,經濟效益相對也高,但是對生產單位來說,魚種來源有困難,也不經濟。而且規格越大,運輸難度也大,所以選擇30~50克/尾規格的魚種飼養,不論從出箱商品規格,還是增肉倍數和市場需求,都是較理想的。

(2)魚種放養密度

放養密度對個體的生長影響很大,被認為是決定魚類生長的基本因素,也是構成群體產量的重要因素。一般講,提高魚種放養密度是提高產量的措施之一。

放養密度又取決於水體中天然餌料和補充投飼的數量。以天然餌料為主,放養密度為200尾/平方米(規格5~7厘米/尾);以人工投飼為主,放養密度為1000尾/平方米(規格5~7厘米/尾)。

6.飼料投喂

目前,在全國各地開展的網箱養殖羅非魚,多是投喂人工配合飼料。人工配合顆粒飼料是根據羅非魚的營養需要專門配製的,飼養效果好。投喂的數量隨箱中魚體重增加和水溫上升而增加。其投餌率,一般是幼魚階段高,其他階段低一些。

5月上中旬,長江流域水溫在20℃左右,羅非魚剛入箱,箱內載魚量少,且此時魚體較小,如投喂顆粒飼料,投飼量一般為魚體重的5%~6%,每天投喂2次。至6月,水溫逐步上升到羅非魚生長的適宜溫度,開始加速生長,投飼量掌握在魚體重的5%左右,每日投喂由2次增加到3次。7~8月水溫上升到羅非魚最佳生長溫度,是其快速生長期,對餌料的利用率較高,顆粒飼料的日投餌率可控製在4%~5%。此時箱內載魚量日增,投餌時應次多量少,每日投喂增加到3~4次,另每天可增喂一次浮萍或草漿,其量為箱中魚體重的10%。

9月起,水溫逐漸下降,魚體代謝減弱、生長減慢,投餌率可減至3%~4%,每天投喂減至2~3次。10月上旬水溫進一步下降,接近20℃,羅非魚生長緩慢,餌料利用率低,應進一步減少投喂量。若用油餅等商品飼料,投餌率則可相應提高1%~2%。

網箱投餌采用手撒方式(也有機械化自動投餌方式)。

因羅非魚種在魚池培養階段就習慣密集搶食,所以進箱後一般隻需2~3天就能適應。投餌量的確定是根據進箱魚種數、預計生長速度、產量、餌料係數及各月水溫變化情況製定出飼料按月分配表。同時依魚體大小、水溫和飼料而定日投餌率。

投餌時,必須密切觀察每箱魚的攝食情況、強度,判斷其飽食程度,隨時增減調整實際投餌量。每次投餌采取“慢—快—慢”和“少—多—少”的投餌方法。即開始投喂時,魚尚未集中,要少投,而結束前80%的魚已飽食或魚已達到80%的飽食量,此時也應該少投喂。而在中間階段,魚激烈搶食於水麵時,則應快投多投。這樣做使魚攝食均勻,盡量減少浪費,並可縮短每次投餌時間。每次投喂,時間不應少於20分鍾。

7.日常管理

網箱養魚的成敗,關鍵在於管理工作的好壞,一定要有專人盡職盡責管理網箱。要實行崗位責任製,製訂出切實可行的網箱管理製度,提高管理人員的責任心,加強檢查,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等都是非常必要的。日常管理工作一般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投餌、觀察定點、定時進行投喂,經常巡視,觀察魚群生長、活動狀況,有無魚病發生或其他異常。

(2)清理網箱保持網箱清潔,使水體交換暢通。注意清除掛在網箱上的雜草、汙物。

(3)防破損每周檢查1次網箱有無破損,框架有無鬆動等情況。發現情況,及時補救,防止逃苗。

(4)掌握魚體生長動態每7~10天抽樣檢查魚體生長情況,為調整投餌量和分箱做依據。

(5)水質測量每天測水溫1~2次,每15~30天測量箱內外溶氧1次。

(6)注意環境突變注意天氣變化及水流、水位的變化,預防洪水、風浪及有毒汙水、農藥的汙染。

(7)防病治病做好病害防治工作,魚病流行季節要堅持定期以藥物預防和對食物、食場消毒。如發現死魚和嚴重病魚,要立即撈出,並分析原因,及時采取治療措施。

(8)做好日誌工作通過檢查魚體,隨時掌握魚的生長情況,不僅可為投飼提供依據,而且為產量估計準備了資料。

一般要求1個月或更短一些時間檢查一次,分析存在問題,及時采取相應措施。

日誌是檢查工作、積累經驗、製訂計劃、提高技術的重要參考資料。

8.網箱養殖羅非魚實例

實例一:小網箱養殖羅非魚試驗

1995年在福建省沙縣石坑水庫利用體積1立方米、2立方米、4立方米小網箱18隻,飼養尼羅羅非魚,平均單產149.8千克/立方米。

在沙縣梨樹鄉石坑水庫設置網箱。設箱處水深4~6米,透明度82厘米,平均溶氧4.5毫克/升,pH值6.8。用聚乙烯單層網箱,網目3厘米。規格分為1米*1米*1.1米、1.4米*1.4米*1.1米以及2米*2米*1.1米3種,其中1立方米網箱10隻,2立方米網箱6隻,4立方米網箱2隻,共18隻總體積30立方米。箱底及四邊0.15厘米高度用紡織布縫合,使之形成盤狀食台。用長1.1米、內徑6~8厘米的毛竹打通竹節作為投餌管,穿過網箱的蓋網垂入箱內,上端距離箱蓋、下端距離網底各15厘米。網箱分2排設置,排間距10米,箱間距3米。在這些網箱中進行了如下對比試驗:①不同體積網箱產量對比。以1~2號箱(4立方米)、3~4號箱(2立方米)以及9~10號箱(1立方米)進行對比。於不同放養密度對比。15、17號箱放養20千克/立方米,12、14號箱放養30千克/立方米,16、18號箱放養40千克/立方米。

6月5日,放養個體均重52.6克/尾的羅非魚種。

玉號飼料粗蛋白含量為25.4%;域號飼料粗蛋白含量為22.1%。均為粒徑3~6毫米沉性硬粒飼料。1~4號箱、9~11號箱以及13號箱投喂玉號飼料,其餘箱投喂域號飼料,每日投喂2次(上午9時,下午4時),投喂後5~10分鍾檢查食台剩餌情況。10~15天抽檢一次生長情況。

飼養期間每半月100千克飼料加魚壯粉200克或魚菌靈400克,連喂養3天。

9月15日驗收,總產魚4496千克,平均單產149.7千克/立方米,尾重320克,成活率82.3%,餌料係數3.2。

總產值58429.8元(13元/千克),總成本52292元(魚種17100元,餌料32792元、人工1200元、折舊及其他1200元),總利潤6137.8元。每立方米盈利204.59元,每千克魚盈利1.37元。

同等條件下,4立方米網箱(1~2號)、2立方米網箱(3~4號)和1立方米網箱(9~10號)的平均單產分別是144.5千克/立方米、161千克/立方米和170.0千克/立方米,其相應成活率則為86.3%、88.8%和79%,從而初步表明體積較小的網箱有利於魚的生長,原因在於其內外水體交換較為充分。至於較小的網箱魚成活率較低的原因,估計是放養初期空間較小易於擦傷魚體所致。

關於密度的影響,放養20千克/立方米的15、17號箱,平均單產134千克/立方米,個體均重419克/尾。放養40千克/立方米的16、18號箱,則為181千克/立方米和316克/尾。放養30千克/立方米的12、14號箱,單產和個體均重介於上述兩者之間。說明在一定範圍內,單產隨放養密度的增加而上升,但個體重則相反。至於最適密度,尚有待於探索。

實例二:小水體網箱養魚效益高

在河北冀州市冀州鎮三裏莊村後,有一東西長180米,南北寬100米,水深都在5~7米的長方形出土坑。本村村民李存果開始承包養魚,由於水太深,不容易清池,每年隻能放些鰱魚、鱅魚和少量草魚,效益一直不理想,水體也得不到充分利用。1995年春季放了3個羅非魚網箱進行試驗,在不影響原來坑塘放魚的基礎上,網箱放羅非魚種500千克,最後獲得成功。3箱成魚產量4950千克,66千克/平方米,獲純利33300元。網箱殘餌及羅非魚糞便又肥水為鰱魚、鱅魚所利用,外圍魚比往年多收入3000元。具體做法是:

(1)網箱設置

采用5米*5米*2.5米,網目3厘米封閉式六麵體雙層網箱,蓋網單層。用毛竹做成框架支撐,各角用2根4米竹杆相連插入水底,將網箱支起。底網四角各綁一沉石,以保持最大養殖空間。將3隻箱東西向各相距50米排列,置於坑塘中間。

(2)魚種放養

5月15日放養羅非魚種3箱共500千克,平均尾重50克,魚種放養前用食鹽水浸洗消毒。

(3)投喂飼料

餌料配方:進口魚粉10%,豆餅25%,酵母10%,麥麩12%,玉米麵15%,蛋白粉餌料25%,羅非魚礦物元素2%,複合維生素0.2%,膽堿0.8%,餌料成本每千克2元。根據魚體大小製成直徑1.5~3.5毫米顆粒飼料,人工小把投喂,每天4次。日投餌率根據魚的大小、天氣情況和魚的攝食情況靈活掌握。共投喂顆粒飼料9000千克,餌料係數2.02。

(4)飼養管理

主要是定期檢查網箱,防止破網逃魚。

日夜值班,根據水位情況及時調整網箱位置,使箱蓋與水麵距離保持在30~40厘米。發現有糊網情況,將網箱逐麵吊起用毛刷刷幹淨。每半月在網箱及周圍潑灑漂白粉1次,平時在網箱四角掛漂白粉袋。

實例三:淡水白鯧小網箱混養羅非魚試驗

網箱單養淡水白鯧,網目易堵塞。本試驗試圖通過混養羅非魚解決這一問題,並探討高密度養殖淡水白鯧小網箱中混養羅非魚的養殖效果。

(1)材料與方法

①試驗地點:大石岩水庫位於福建省連城縣文亨鄉湖峰,水麵380畝,庫容664萬立方米,屬山穀形水庫。水庫以發電、農田灌溉為主。庫水透明度為113厘米,水質好,無汙染。

②試驗網箱:共10隻,為單層聚乙烯網箱,網目3厘米,在底網附加密網布並上至四邊牆網15厘米。因淡水白鯧有較銳利的上下頜齒,特采用0.25/3*6網線。網箱規格為2米*2米*1.2米,有效容積4立方米,采用簡易毛竹框架。投餌管為鍍鋅鐵皮製內徑10厘米管。其中5隻網箱加遮蓋,黑色遮陽布製作。網箱設置成與水流方向垂直的線狀,各網箱框架間距4米,用較粗的聚乙烯繩連接並固定在兩岸。

③魚種來源:淡水白鯧、單性羅非魚魚種於1997年4月20日從外縣調回,入水庫大網箱(網目1厘米、網箱規格5米*5米*1.3米)暫養。至5月3日進行篩選,把中間規格的魚種(淡水白鯧32尾/千克、羅非魚24尾/千克)分入小網箱進行試驗。

④飼料:采用含蛋白質34%的全價顆粒配合飼料。配方自己設計,飼料加工廠代加工。

⑤飼養管理:每天測量水溫2次,每15~20天隨機抽測魚體重1次。根據魚體重、水溫,按《標準網箱養魚投餌率表》確定投餌次數及投餌率,參照每天觀察的魚的攝食、活動及生長情況,進行適度調整。

⑥防治魚病:魚種入箱後,定期施藥,進行水體的消毒殺菌。在試驗過程中未發生魚病。

試驗時間為5月3日至9月25日,共146天。養殖期間庫水總積溫3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