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商品魚養殖(3 / 3)

(2)試驗結果

①產量:10隻網箱共產魚9290千克,其中淡水白鯧7195千克、羅非魚2095千克,平均單產232千克/立方米。出箱魚平均規格淡水白鯧為661.5克/尾、羅非魚為459.5克/尾,養成平均成活率淡水白鯧為97%、羅非魚為95%。平均餌料係數為1.97。網箱產出情況見表10。

②經濟效益:總產值88360元,總生產成本70125元,總利潤18235元,單位體積網箱獲利456元/立方米,單位質量魚盈利1.96元/千克。

(3)小結與分析

①試驗養殖過程中,網箱的網目未出現堵塞,解決了因單養淡水白鯧應經常洗刷網箱的問題,保證了網箱內外水體的正常交換,為取得高產創造了條件。淡水白鯧、羅非魚都為主動攝食性魚,二者混養,不僅未造成攝食互相製約,影響生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發病率、提高養殖成活率和降低餌料係數。

②試驗結果表明,淡水白鯧平均增重4.32克/(尾·天),羅非魚的平均增重2.86克/(尾·天),淡水白鯧生長速度比羅非魚快51%。

③淡水白鯧具有較銳利的上下頜齒,網箱網線若不夠粗,易被咬斷,造成箱破魚逃。該水庫1995年使用雙層大網箱(網線0.23/3*4、規格5米*5米*2.5米)單養淡水白鯧時,曾出現網箱被咬破和逃魚現象,而在本試驗的整個養殖過程中未發生網破逃魚現象。

④加遮光蓋箱淡水白鯧產量比不加遮光蓋的提高了7.6%,羅非魚產量僅提高了2.4%。淡水白鯧屬中下層魚類,但喜在水下層攝食,對陽光及可見外界物體移動的適應性較差,加遮光蓋可能對其攝食強度及其他生理因子產生了一定的正麵影響。而羅非魚習慣活動於水體各水層,其適應性較強,加遮光蓋對其影響不大。

(三)流水養殖

流水養殖在我國已有較長曆史。由於在養殖過程中池水不斷更新,使飼養的魚能夠在最佳水溫、水質、溶氧、光照、飼料等條件下生長,再加上流水的刺激,魚體的代謝機能增強,攝食旺盛,因此可以實現水麵少、高密度、高產量,發展前景廣闊。

流水飼養羅非魚,與其他某些魚類的飼養一樣,目前正在生產使用或試驗中的流水養殖方式大體可分為下列幾種類型:

自然流水式:是利用江河、湖泊、山泉和水庫等天然水源,不經過加溫增氧,直接引入魚池,用過的水不再重複使用。

循環水過濾式:是在一相對封閉的水循環係統中,水經魚池、過濾、淨化、增氧、調溫,再進入魚池的養魚係統。

溫流水式:它主要是利用工廠餘熱水和溫泉地熱水進行開放式養魚,其特點是由於可調控水溫,可使羅非魚的養殖不受季節的限製,產量高。它還作為羅非魚、淡水白鯧等熱帶性魚類大麵積越冬、保種和早繁、育種的基地,是我國目前進行流水養殖羅非魚的主要類型。

1.流水養殖設施

(1)養殖場選址

養殖場應選擇在水量充足,水流充沛,水質清新,溶氧含量高,無汙染源的江河、湖泊、水庫、溫泉及工廠餘熱水的水源,利用地勢差造成的自然流水建造養殖場。

(2)魚池

流水養殖池形狀有方形、長方形、圓形、橢圓形、八角形等多種,目前多采用圓形和八角形,無死角,有利於集汙和排汙。麵積一般20~50平方米為宜。過大,管理要求高,難以獲得較高的單位麵積產量;過小,占地麵積大,建造投入高,間接成本增加。池壁高度應在1.5米左右,水深在0.5~1.2米之間,池底坡降應為5%~10%,有利於排汙。

長方形魚池土地利用率高,建造方便,但水流分層現象明顯,有死角,在生產操作中排汙較困難。

圓形魚池在底部中央排水排汙,無死角,無水流分層現象。但土地利用率低,造價高,圓形魚池的直徑8~10米,池中心高1.8米左右,池邊高1.5米左右。

八角形魚池同圓形魚池基本相同。

進水係統包括進水管道、進水口、攔魚柵、閘門、閘閥等設施,水入池時多采用噴水式、淋水式或環抱式進水,閘門或閘閥可控製進水流量,一般要求10~15分鍾換水一次。圓形或八角形魚池的排水、排汙口設在池底中央,長方形或橢圓形魚池設在池壁上。排水口直徑的大小要求能在5分鍾內排完一次,用閘門或閥門控製的排汙口要設攔魚柵,以防排水、排汙時池魚逃出。

2.魚種放養

(1)放養規格

流水養殖尼羅羅非魚的放養規格一般以25~50克/尾為好,要求規格整齊,這樣出水時個體大,商品價值高。

(2)放養時間

如無溫水流水條件,當水溫穩定在20℃以上時即可放養。溫水流水養殖隨時可以放養。

(3)魚種消毒

應選擇體格健壯,無病、無傷的魚種放養。放養前將魚種放入2%的食鹽水中浸洗5~10分鍾,進行消毒、殺菌。放養應選擇晴朗無風的天氣。

(4)放養密度

根據每平方米產量、魚種增重倍數和成活率來確定放養密度。

3.投餌

流水養殖尼羅羅非魚以投喂配合飼料為主,適當搭配青飼料。投餌量根據投餌率乘以池中魚的總重量,再算出日投餌量。流水養殖的投餌率和網箱養殖投餌率一致,每天投餌3~6次,上午、下午各2~3次,每次投餌時間20~30分鍾。

4.日常管理

(1)定時排汙

每天早、晚各排汙1次,把池底汙物徹底清除幹淨,排汙時打開排汙閥,同時加大進水量,使汙水隨水流排出。排汙時連同池壁四周的汙染物都應清除,至汙物除盡後,關閉閥門,恢複原來進水流量。

(2)控製水流量

隨著魚體長大,池魚的總重量不斷增加,耗氧增大。以出水口處水中溶氧不低於3毫克/升為標準,逐步增大水流量,保證池中溶氧充足。

(3)預防疾病

流水養魚密度高,疾病傳播速度快,一旦發病死亡率高。應定時觀察魚類攝食和活動情況,發現異常,查找原因,及時采取相關措施,定期施用漂白粉消毒殺菌。

(四)稻田養殖

稻田養魚近年來在我國已迅速發展,由於稻田水層淺、水溫較高,魚類生物餌料較豐富,因此非常適合養殖羅非魚。稻田養殖羅非魚,不但可以從稻田中獲得一定魚產品,而且還能促進水稻的生長,增加稻穀產量。由於羅非魚在稻田中到處遊動,攪動水體,增加了水中溶氧,並且鑽泥覓食,使土質疏鬆,氧氣易深入底層,從而加速肥料分解,有利於底質土壤結構的改良和對肥料的吸收,稻根容易下伸,促進水稻生長,稻穀一般可增產10%左右。羅非魚排泄的糞便,除含有大量的氮外,還含有很多的磷元素。據測定,每100克羅非魚的糞便中含有硝酸鹽219.4毫克、磷酸鹽158.7毫克,因此稻田養殖羅非魚對水稻的生長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施肥作用。羅非魚以雜草、浮遊生物、底棲生物為餌,減少了對水稻的影響,補充了自身的營養需求,達到了魚稻雙豐收的目的。

1.稻田養魚的基本條件和設施

(1)稻田條件

養魚稻田水源要充足,能排能灌;旱澇保收,天旱不枯水,洪水不淹;水質清新,無有毒汙水和低溫冷浸水流入;土質肥沃,保水力強,酸堿度呈中性或微堿性為好。

以保水、保肥力強的稻田最為理想。因羅非魚是底層魚類,在田間遊動覓食時能鑽鬆泥土,最好種植莖稈粗壯、抗倒伏、耐大肥的良種水稻。

(2)加固田埂

一般稻田田埂較低,在結合開挖魚溝、魚溜(坑)、平整稻田時,應加高加固田埂。一般埂高40~60厘米以上,埂寬40~50厘米,並要打緊夯實,以防大雨衝垮,並可以防止黃鱔、水蛇、田鼠打洞造成漏水逃魚。

(3)開挖魚溜、魚溝

魚溜是指養魚稻田的田邊或田中央挖成的深窪,以供魚類在夏季高溫淺灌、曬田或施肥和施放農藥時躲避棲居,同時也便於投餌和捕撈。魚溝是縱橫於稻田、連接魚溜的小溝,其作用與魚溜相同。

稻田中魚溜、魚溝的大小、深淺與養魚產量的高低密切相關。以往魚溜、魚溝麵積為稻田麵積的3%~5%。隨著稻田養魚的發展,目前魚溜有逐漸擴大的趨勢,魚溜、魚溝麵積不應超過稻田麵積的10%,否則將影響水稻產量。

魚溜為永久性田間工程,占總麵積5%~8%,深1.5~2.0米,長方形、正方形或三角形,一般設在田埂邊或在田中央。魚溝為臨時性田間工程,一般占總麵積的2%~3%,深0.5米,寬0.3米。其形狀根據稻田形狀、大小而定,有“十”字形、“井”字形、“日”字形、“目”字形等。一般每隔20米開1條橫溝,每隔25米開1條縱溝。魚溝的作用是供魚類覓食、棲息和能順利進入魚溜和進入稻田的通道。魚溝通常需每年在插秧(或直播、拋秧)前開挖好。如田塊較大或較長,應順長軸開挖中心溝,其寬0.8~1米,深0.5~0.7米。田埂邊的魚溝應在離田埂1.5米處開挖。

(4)進出水口的攔魚設備

稻田的注排水口最好設在稻田相對兩角的田埂上,可使田內水體均勻。進出水口都要安裝攔魚設備,可用竹或木製成70厘米長、40厘米寬的攔魚柵。前期魚規格小,可安裝網目較小的密眼網。後期隨著魚體長大,要換成較大網目的網片。攔魚柵附近田埂要適當加固,以防止排水時將泥土衝刷,失去攔魚作用。此外要經常疏通攔魚設備上的附著物,防止堵塞。

2.魚種放養

羅非魚種的放養時間最好在水稻插秧後7~10天,待稻秧轉綠返青、紮根後放魚。如過早放魚,秧苗還未紮根,羅非魚在稻田中遊動鑽泥會造成“浮秧”,影響水稻產量。放養時,應將魚種放入魚溜中,使魚種由此經魚溝慢慢遊到稻田裏覓食,以便熟悉魚溝、魚溜。放養密度要根據魚種大小、飼養期長短和施肥投餌等情況因地製宜,靈活掌握。單養羅非魚,在不投餌情況下,一般每畝放養5~6厘米魚種400~500尾。

在投餌施肥情況下,放養密度可增加到800尾。混養羅非魚,一般每畝放養7~10厘米羅非魚種200~300尾,放養3~5厘米的鯉魚種150尾,還可以搭養10~15尾鰱魚、鱅魚的夏花魚種。在較肥的稻田裏,鯉魚種可增放到200尾。

羅非魚、鯉魚、草魚、鰱魚、鯽魚等多種魚類混養,也可以達到理想的養殖效果。

3.飼養管理

稻田放養羅非魚後,需要加強飼養管理。為了保證稻田養魚順利進行,實現魚稻雙豐收,必須做好如下幾項工作。

(1)保持一定水位

由於羅非魚耐低氧,能適應淺水生活,所以平時的田間管理,可完全按水稻要求進行。在插秧後20天,水深3.5厘米,讓稻淺水分蘖。這時魚種放養時間短,個體小。20天以後,禾苗分蘖基本結束,魚也漸漸長大,這時將田水加至5~7厘米。隨著禾苗的生長,可以加深到10厘米,這對控製秧苗無效分蘖和魚的成長都有好處。

(2)投餌施肥

稻田養殖羅非魚一般不投餌,全靠攝取天然餌料生長。但稻田中天然餌料有限,適當投喂一部分餌料能加速其生長,提高產量。每天在魚溜中投餌2次,投喂量可掌握在餌料2小時吃完為宜。

養魚稻田對施肥無特殊要求。氨水隻作基肥,若要施尿素、硫酸銨等作追肥,則應少量多次,每次施半塊田。切忌直接在魚溝和魚溜中施肥。施肥要根據稻田水色來決定,如稻田水色呈碧綠色或黃褐色,表示水中天然餌料豐富,可以不施肥。若水很清,則表示水瘦,天然餌料少,應及時施肥。

(3)防逃養殖

期間要加強巡查,經常檢查田埂是否有洞或缺口,發現應及時修補,防止漏水逃魚。遇大雨時,應注意防止田水漫溢。

(4)施藥

水稻出現病蟲害時,宜選擇高效低毒的農藥,施藥按常規進行,不要任意加大劑量,忌用除草劑。為了保證魚類安全,施藥前要加水6~10厘米。粉劑要在早晨有露水時,用噴粉器噴撒,水劑應在晴天露水幹後,用噴霧器噴灑。

藥物盡量噴在稻苗的葉麵上,減少農藥粉或液噴入水中,造成魚中毒死亡。

(5)捕撈

捕魚時間在稻穀收割前幾天為好。捕魚前,先疏通魚溝、魚溜,使水流暢通,便於羅非魚集中到魚溝、魚溜。夜間先將水緩慢排幹,待大部分魚自動進入魚溝、魚溜時,用小抄網或其他捕撈工具將魚捕起。然後再到田間巡視一遍,撿起那些潛藏在低窪處的魚。

(五)海水養殖

羅非魚為廣鹽性魚類,不僅能在淡水中養殖,也能在海水和鹹淡水中養殖,且肉質優於淡水養殖的羅非魚。我國有漫長的海岸線,海水鹽度多在3%以下,所有沿海海灣、鹹水池、海灘圍墾的鹹水渠都可用來養殖尼羅羅非魚。

1.苗種的海水馴化

羅非魚各品種的耐鹽性有較大差異,尼羅羅非魚耐受的海水鹽度為2.0%~2.3%。據報道,尼羅羅非魚在1.7%~2.8%鹽度的海水中能正常生長,但在鹽度超過3%以上的海水中則大量死亡,奧利亞羅非魚能耐受3.5%的鹽度,奧尼羅非魚對鹽度的耐受性則介於雙親之間。

由於羅非魚苗種多取自淡水繁育苗種,如將魚苗從淡水中直接移入高鹽度的海水中,因不能耐受高鹽度而會引起不同程度的不適、病變,甚至死亡,必須要經過一個鹽度由低到高的馴化過程,才能最終適應高鹽度的海水環境。據報道,將體長5~7厘米的尼羅羅非魚直接從淡水中移到鹽度為1.5%的海水中,全部存活;直接移入鹽度為2.0%~2.1%的海水中,6小時全部存活,12小時後存活率為80%,48小時後僅有10%存活;如直接移入鹽度為3%的海水中,6小時內無一生存。

羅非魚的大小不同對鹽度的耐受能力也不一樣,魚苗越小,耐受力越差;鹽度越高,魚苗對其的耐力也越差。

在生產中,海水馴化應做到:一是應選擇健壯、無外傷的魚(受傷的魚在馴化過程中,易因傷口引起脫水而死亡),馴化前在清水中(淡水)停食2~3天。二是停食後2~3天體質健壯的魚直接移入鹽度為1.5%的鹹淡水中,一般20天左右。如魚種體質較弱或有一些輕傷,則應先放入鹽度為0.5%~1.0%的鹹淡水馴化,7天後再放入鹽度為1.5%的鹹淡水中飼養。三是經過上述馴化,魚體已基本適應海水環境,然後每隔1天使海水鹽度提高0.3%~0.5%,直至適應鹽度為3.0%的海水,成活率可達100%。四是馴化期間應少投飼最好不投飼。如投喂飼料,飼料和海水一齊進入魚體,易造成內髒脫水。而且羅非魚消化力強,消化液pH值僅為1.2~1.4,而海水的pH值較高,通常在8以上,吞食後,胃腸中的消化液被中和,造成消化不良,引起魚體消瘦、體重減輕,最終導致死亡。

2.海水池塘養殖

尼羅羅非魚的海水養殖方式和淡水養殖方式基本一致。

(1)養殖的基本環境條件

尼羅羅非魚經海水馴化後,可以養在各種鹽度(3%以下)的海水池塘。海水養殖尼羅羅非魚,其池塘的麵積、水深和其他條件與淡水養殖池塘相同。

(2)放養前準備

魚池放養前必須進行清整,進水要用密眼網過濾,並要施足基肥,做到肥水下塘,操作方法和淡水池塘相同。

(3)魚種放養

放養的魚種一般有當年繁殖培育的魚種和越冬魚種兩種,當年繁殖培育的魚種,其規格一般較小,放養季節也較遲,成活率、產量和商品魚質量都較差。越冬魚種,規格較大,一般全長可達到10厘米以上,放養時間可比當年魚種提前1個月左右,成活率高,生長期長,產量和商品質量都比前者好,但魚種價格較高。魚種一般在大海和海水池水溫穩定在18℃以上時就可以放養。

尼羅羅非魚海水養殖方式,也有單養和混養兩種,單養時放養的密度較高一些,一般畝投放3.5厘米左右魚種3000~4000尾,或6~10厘米的魚種2000~3000尾。混養一般可和鯔魚、梭魚及海水蝦類養在一起。放養品種、搭配比例和放養密度,應根據魚種來源、池塘條件、飼料和肥料種類與數量等具體情況來確定。一般以養尼羅羅非魚為主的池塘,可放養越冬魚種1000尾左右,搭養鯔魚、梭魚苗種500尾左右及對蝦500尾左右。以鯔魚、梭魚為主的池塘,每畝放鯔魚、梭魚苗種1000~1500尾,搭養越冬羅非魚種500尾及對蝦500尾左右。以對蝦為主的池塘,可搭養鯔魚、梭魚或羅非魚100~200尾。海水池塘飼養管理與淡水池塘相同。

3.養殖實例

為充分利用海水資源養殖羅非魚,1993年,在山東省煙台市水產開發集團薑格莊養殖場,用一口50畝廢養蝦池進行尼羅羅非魚養成試驗。以海水水源為主,兼用少量淡水;人工控製池水鹽度,從低到高,達到養成期間各階段所需要範圍,簡化羅非魚魚種鹽度馴化程序,提高魚種成活率,避免過量繁殖幼魚,促進羅非魚快速生長、肉味更加鮮美。經128天養成,總產魚量18210千克,平均畝產364.2千克,平均規格304克,畝純益1434.24元。該試驗經專家鑒定為省內先進水平。

(1)池塘條件

池塘東西走向,長587米,寬57米,長寬比11:1。池深1.8米,最大保水能力1.6米。鹽堿土質,在地表1~20厘米深處,鹽度範圍0.5%~2.0%,堿度1~4.6毫摩爾/升,pH值7.5~8.5。128天養成期內積溫3225℃,日平均水溫25.2℃,換水西進東排,機提自排。池底部設蓄魚溝,約占池塘底麵積5%,開閘放水使魚群集中溝內,便於捕撈。

(2)養魚用水

在大型廢養蝦池內,3~4月份向池塘注淡水60厘米,水源是河水和井水。5~6月份,也是羅非魚魚種投放期,向池塘隻注海水,使池水逐步升高到1.3米,鹽度控製在1.5%以內,簡化了對羅非魚魚種鹽度馴化程序,提高苗種成活率。6月下旬,羅非魚繁殖盛期,將池水鹽度升高到1.5%以上,尼羅羅非魚在1.5%的池水鹽度生活,很少繁殖幼苗,相應提高商品魚生長速度。7~8月份以海水為主,池水鹽度逐步升至2.0%。9月下旬起捕羅非魚時,將鹽度提升到2.2%以上。經多年試驗證明:在投入魚種、密度、餌料、用水量和水質等相同條件下,池水鹽度在0.5%~1.75%範圍內,尼羅羅非魚生長速度比在純淡水中快10%,比在鹽度3.0%以上水中快13%,不生弧菌病和癤瘡病,所養成的商品魚比淡水養殖的肉味更加鮮美。若池水鹽度超過2.0%時,尼羅羅非魚生長速度可隨著鹽度升高而減緩。為了提高羅非魚的食用價值,起捕期將池水鹽度提升到2.2%以上。水溫是尼羅羅非魚生長速度的關鍵,7~8月份池水溫度達到28~30℃時,羅非魚吃食最猛,食量大,生長速度最快。因此,將海水經渠道曝曬入池。換水量看水色、魚情而定。5~6月份隻注水不排水,使池水水位逐步升高達到1.3米,魚不浮頭。

7~8月份先排後注,溶氧範圍為3~13毫克/升,透明度20~30厘米,pH值在7.5~8.5之間,酌情用過磷酸鈣肥水。

(3)魚種投放

5月16~20日,池塘水溫穩定在18℃以上時,每畝投放24~25克/尾尼羅羅非魚魚種1311尾,31.6千克,混養少量梭魚、鱸魚種共30尾,規格14克/尾,池水深0.8米,水溫18~21℃。

(4)餌料及投餌方法

①餌料:因近海多年養殖對蝦,水質較肥,不用施肥,僅投喂顆粒飼料。本試驗餌料配方是:麩皮70%,豆餅15%,魚粉(國產)10%,玉米麵4.5%,微量元素0.5%,製成直徑2~4毫米的顆粒飼料。飼料中動物性蛋白源不低於10%,粗蛋白含量21.3%,粗纖維7.4%,粗脂肪7%,無氮浸出物44.8%。餌料係數2.07。

②投喂方法:因羅非魚具有沿池邊水下築巢、繁殖、攝食習性,因此,在大型魚池四邊等距設投餌點,平均2畝1個。

定時、定位投餌,日投4次,集中在溶氧和水溫高時投餌。上午9時、11時,下午2時、4時。7~8月份晴天光照強,12~15時攝食強度最大,酌情加大投餌量。128天養成期內,每隔10天從池塘捕魚20尾,稱其體重,推算畝載魚量,按魚體重4%投餌,並進行投餌馴化,形成“條件反射”,以強化羅非魚群體攝食速度和強度,10~20分鍾將餌料全部吃光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