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控製適宜水溫
尼羅羅非魚越冬期水溫應在16~18℃。雖然在12~16℃時魚不會馬上死亡,但已受傷,易發生水黴病。一般應控製在18℃為好,並保持穩定,切不可忽高忽低,尤其不可突然升降2~3℃。越冬前期和後期保持水溫18~20℃,中期16~18℃為好。
如遇連續陰雨、風雪,越冬室內氣溫降至16℃以下時,應設法用鍋爐或電爐等升溫,使水溫不低於16℃。
(2)徹底排汙
越冬池內的汙物主要是魚的糞便和殘餌,在分解的過程中不僅要消耗大量的氧氣,而且還會釋放出一些有害物質,嚴重影響越冬魚的生存。因此,必須經常、徹底地排出汙物。溫流水圓形池,由於水沿池作圓周流動,汙物沉積在池的中心,可由排汙溢水管將汙物不斷排出。而靜水池和長方形池必須定期吸汙,吸汙可用虹吸原理,也可用小型潛水泵將汙物吸出。早期要每天吸汙,以後至少每周吸汙1~2次。靜水池還要根據水質情況定時或不定時地換水,做到兩頭勤,中間適當稀一些,即早期、後期每隔2~4天換水一次,12月至翌年2月約每10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1/4~1/3。所加換新水的水溫應與池水一致或接近,保證水溫不驟變。
(3)及時增氧
靜水池或流水池會因為水溫不適合或治病而停流,都應配備增氧設備。羅非魚耐低氧,一般性的經常浮頭無多大危害,但在12月至翌年2月期間,氣溫低、水溫高、溫差較大,如果這時魚浮頭,其露出水麵的部分極易凍傷,造成組織壞死,導致發生水黴病或發生潰爛而死。但如果這時使用水車式或葉輪式增氧機,就會因為蒸發而使水溫下降,所以最好用空氣壓縮泵以橡皮管接砂濾石來增氧。在越冬前期、後期或晴天的中午,氣溫比水溫高時,可用水車式或葉輪式增氧機增氧。一般50平方米左右的越冬池,配0.6千瓦增氧機一台,每次開機20分鍾左右。時間太短,增氧效果差;太長,魚體能量消耗大,池水散熱多。
(4)適當投飼飼料
以營養豐富的精飼料為主,一般采取重兩頭、輕中間的方式投喂,即進池後一段時間內適當多投,投飼量占體重2%,每天分2次投喂。12月至翌年2月,水溫低,投飼量要減少,約占體重的0.5%~1%;3~4月,水溫上升,投飼量增加到2%,每天仍分2次投完。魚種可用粉狀飼料散撒,或做成團狀飼料,設食台投飼。親魚應投喂浮性顆粒飼料,投喂的飼料以1小時內吃完為好。
如魚體進池時體質較弱,須抓緊水溫較高的時機,多投喂些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餌料,如豆餅、蠶蛹、菜餅或配合飼料,使其較快恢複、育肥,以利越冬。
魚種投飼宜少量多次,每天要投喂3~4次,如撒喂幹粉,可先在全池均勻散撒一半,全部吃完後,再撒另一半,以防飼料沉底浪費。
越冬期間要添喂一些青飼料,以補充部分營養。青飼料以浮萍為最好,也可投些青菜葉喂親魚。
流水池在投喂時,水流要暫停,使魚安靜地攝食。
(5)日常管理
越冬期間應加強日常管理,專人負責,避免因疏漏造成重大損失。
隨時掌握水溫的變化情況,經常測定氣溫與水溫,利用工廠餘熱水的溫流水越冬池,最好安裝電子控溫警報設備,水溫下降,及時報警並斷流。否則,必須每小時測溫一次。一般越冬池水溫應8小時測一次。低溫嚴寒期,更要多測,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經常觀察魚的活動和攝食情況,發現魚病及時治療,定期監測水質,發現水質惡化要立即排汙和換水。
越冬後期要注意越冬室內換氣、通風。
經常檢查機電設備和加溫設備有無故障,發現故障及時采取措施。
6.越冬實例
實例一:利用冬閑養鰻溫室進行羅非魚種越冬技術1988年,江蘇省掘港農場利用冬閑養鰻溫室進行越冬羅非魚保種,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現將此越冬技術簡介如下:
(1)進池前的準備將兩口計300平方米越冬魚池用60克/千克的生石灰消毒,3天後清洗汙渣,進魚前一天加水100厘米,並開動增氧機,放魚前3小時停機。
(2)進池放養1988年10月21~23日放養3~5.5厘米的羅非魚種共620千克。
(3)越冬期管理
①控製水溫:羅非魚越冬池的水溫始終保持在18~20℃。水溫高時,打開窗戶使空氣流通,調節水溫;水溫低時,加注深井水(水溫28.5℃)增溫。
②水質管理:每3~5天換水1次,換水量為池水的20%。與此同時,清理池內的殘渣、糞便,防止水質變化。水溫適宜而羅非魚缺氧浮頭時,開啟增氧機,增加溶氧,調節水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