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合理投餌:為保持魚的體質,增加抵抗力,在適宜的水溫和良好的水質條件下,日投米糠為魚總重量的0.3%左右,越冬後期增加到1.5%。早冬和來春季節適量喂些浮萍。

(4)出池與經濟效益

1989年5月7~10日放水起魚,共出池457千克,每千克魚種出售價平均為12元,計5484元,扣除魚種成本、飼料、人員工資、水電、折舊等2148元,淨獲利3336元。

(5)體會

一是利用冬閑養鰻溫室進行羅非魚魚種越冬是經濟可行的。二是適宜的水溫是保證羅非魚魚種越冬成活率高的重要因素。放養前池水溫度比外界水溫高1~2℃,2天後逐日增高,並控製在18~20℃左右。三是良好的水質是此次越冬成功的又一保證,在適宜的水質環境下,能增加羅非魚魚種的抵抗力和食欲。四是越冬期間不宜轉池。1987年我場也曾進行羅非魚魚種越冬,越冬期間因轉池,導致魚體機械損傷,結果感染黴菌,成活率隻有21%。

實例二:利用廢油井地熱水作熱源進行羅非魚越冬試驗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水產局利用廢油井中地熱水進行羅非魚越冬保種,1987年10月至翌年5月,魚種個體增重4.64倍,1988年10月至翌年5月,魚種個體增重2.64倍,現將試驗結果報告如下:

(1)試驗基本條件

利用油田廢棄的“陳十井”,井深1480米,自噴地熱水,出水口水溫75℃,水壓6千克/平方厘米,日出水量902立方米。

建成流水池24個,總麵積1116平方米;保溫室2座,總麵積2400平方米;產卵池10個,共6670平方米;水庫2座,總容水量60000立方米。

流水池為圓錐形水泥池,每個46.5平方米,池深1.2米。

進水采用噴旋霧化增氧形式。池內配有生物轉筒,運行時可帶動池水衝刷池壁,以利汙物排出。

親魚從山東省淡水水產研究所運進,魚種自繁自育。

越冬保種時間,每年10月中下旬至翌年5月中旬,共7個月左右。

(2)利用廢油井地熱水的主要技術措施

因地熱井在油區,水中含酚0.063毫克/升、石油類5.99毫克/升、氧化物6.00毫克/升。經生物實驗驗證不可直接用來養魚,隻能利用其熱能。采取的方法是,將水庫淡水送入流水池內,將地熱水通過熱交換器把池水加熱到所需的溫度。由於地熱水中含有害物質多,腐蝕性強,水溫高,我們選用了厚壁鑄鐵散熱片作熱交換器。經多次調試,在46.5平方米的流水池內用規格為58厘米*26厘米的散熱片6個連成一組,平裝在距池底30厘米處。各池之間用進出兩根熱水管並聯安裝。各池水溫的高低由閥門調節。同時,為了提高室溫,將熱交換後的熱水(15℃左右),通過管線繞室一周,繼續放熱。兩年試用表明,這一方式可將水溫從室溫調至所需溫度。

(3)羅非魚魚種越冬生長

①魚種投放:室外水溫下降至18~19℃時,將魚種移入室內。把魚種篩選分類,按不同規格,分池投放。

②水溫及水質控製:為促使魚種生長,將水溫控製在22~25℃。為防止水溫變化過大,室內晝夜值班,平均每2小時測一次水溫。換水、充氧時隨時測溫,溫差變化始終掌握在3℃以內。流水池每隔14~15小時排汙一次,排換水量一般在20%左右,並隨室外水溫變化適當增加或減少池水交換量。根據魚種活動情況,斷續充氧,一般每日充氧3~4小時,溶解氧含量掌握在2~3毫克/升以上。

③餌料投喂:本試驗所用餌料主要是顆粒飼料,其配方是:豆餅35%,麩皮35%,棉籽餅15%,麵粉10%,魚粉4%,另加1%添加劑。投餌實行“四定”方法,每日投餌量為魚體重的3%~5%,分5~6次投喂。根據魚種大小投喂規格不同的顆粒飼料,還經常投喂部分青飼料。

④魚病防治:為了防止魚病發生,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魚種入池前,用10%食鹽溶液浴洗,流水池用30毫克/升高錳酸鉀消毒。二是每月用1毫克/升漂白粉液帶水消毒池魚一次。三是定時排汙,保持池水清新。四是移養分池時嚴格控製池水溫差不大於4℃,並細心篩選操作,以防魚體受傷染病。由於采取以上措施,試驗中未發生大的魚病。

(4)試驗結果

1987年10月投產至1988年5月共保魚種122.4萬尾,個體增重4.64倍,產量8739.5千克,產值117109.30元,盈利4.5萬元。1988年10月至1989年5月保魚種133.5萬尾,增重2.64倍,產量9690千克,產值143412元,盈利5.7萬元。兩年累計保魚種255.9萬尾,產量18429.5千克,產值260521.30元,盈利10.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