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參考文獻(1 / 1)

可能有讀者認為,書中的地名、人名、官職名以及其他沒有確切對應日語詞語的發音,好像沒有統一?所以筆者試著在這裏稍作說明。

我想說的是,畢竟作為執筆者的我來說,希望自己完全以不偏向任何一種國家的語言發音來翻譯各種人名地名,但是即便如此,也有一些身不由己的情況發生。

第一,有很多地名,古代羅馬並不這樣叫,確實是用意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甚至德語來記錄的。

如果古代是重要都市,但現在僅剩遺址的地名,我就將它的古代名稱以拉丁語忠實記錄,但是這種例子屈指可數。實際上其他很多地名,在2000年之後的今天,仍然發揮著城市的功能,保存到現在。

但是,如果將馬賽寫作馬西利亞、那不勒斯寫作奈普裏斯、不列顛寫作布倫第西、米蘭寫作麥蒂奧拉努姆、倫敦寫作倫蒂尼姆、巴黎寫作盧坦茨阿、波恩寫作波恩那、維也納寫作維多波納,將古代地名的發音忠實地描述出來,又會怎麼樣呢?

在今天的羅馬,如果你對出租車司機說:“我要去弗朗姆·羅馬努姆”,即使是教養高深到懂拉丁語的司機,也會把你當外星人看待。你隻能將它改為意大利語的“佛羅·羅馬諾”(羅馬廣場)。所以我用拉丁語表述的地名,都是現在僅殘留遺跡的荒村野地。

與此相反,人名和官職名,或為希臘語,或為拉丁語,遵循了忠實原語言的方針。但拉丁語的部分仍存在發音問題。就是說,在日語中外來語中,德語式發音經過一個世紀已經基本固定下來了。用拉丁語發音來記述,確實妥當嗎?

在日本出版的拉丁語教材中,並沒有針對“為什麼德語式拉丁語發音更好”這個問題作出說明。我不是拉丁語專家,略作推測,之所以德語式發音占據主要地位,是因為日本的研究者們從事羅馬研究,是從德語開始入門的。另外,也許是由於古代德國地處羅馬帝國邊境,意外地保留了最純粹的發音狀態。而且,一直以來對古代羅馬的研究熱情較高的地區,就是古羅馬邊境的德國和希臘了。

但是,意大利作為古代羅馬世界的中心,拉丁語並不用德語式的發音。其中有以下的原因。

因為沒有錄音機,古代的羅馬人對自身的語言--拉丁語,並沒有絕對正確的定義。所以意大利的拉丁語學者們隻能憑借推測,推測的根據便是殘留在建築、牆壁上的塗鴉。

龐貝遺跡周圍殘存的這些塗鴉文字,因為是亂寫亂畫,比起教育水平高的人來說,教育水平較低的人留下這些文字的可能性更大。教育水平低的人,在無意中一般會用口語而不是書麵語來寫字。而且從這些塗鴉推測發音,意大利語式發音比德語發音更妥當。這就是得出結論的第一理由。

其二,從古羅馬時代到現代一直延續的唯一組織是基督教會,教會所使用的拉丁語發音,也非德語式發音而是意大利語式發音。聖歌自不必說,教皇的傳教中不使用拉丁語的也隻有現任教皇,因為他是歸屬德語圈的波蘭人。

第三個原因,就是語言的發音狀況。

如果有人對古羅馬人遺留的拉丁語文章使用音讀,便會認同這一原因。柔美的卡圖魯斯抒情詩,雄大的維吉爾敘事詩,我個人覺得非常喜歡的相聲普勞圖斯喜劇,滿場都是哇啦哇啦的西塞羅的辯論,無與倫比愷撒的文章。這些如果用德語式拉丁語音讀出來,就會變得生澀拗口,失去了語言的流暢和快感。

如果用德語式發音和意大利語式發音匹配起來,就如同以下的樣子:維魯格裏斯--維吉爾可開羅--西塞羅卡埃薩魯--愷撒馬古那·古來可亞--馬尼亞·古來齊亞普羅文可亞--普羅文齊亞穆尼可比亞--穆尼齊比亞斯可比奧--西庇阿中世紀英國《大憲章》中把日本稱為麻古那·卡魯塔,這也是德語式發音,意大利式發音作馬尼·亞卡魯塔。

上麵寫到的以一個詞為例,發音的不同似乎不算什麼大問題,但是文章是詞彙的連續。這時候,無論是文章的節奏還是連貫性,都不能忽視當時拉丁語的普及程度帶來的影響。

即便如此,無法拋棄對拉丁語的德語式發音是否恰當的質疑的我,還是會遵從在日本已經固定下來的拉丁語德語式發音,將人名寫作西庇阿、西塞羅、愷撒等。

當時還未產生的意大利語、拉丁語、西班牙語來表述的地名,對於不是寫學術論文的我來說,最希望的是盡量讓日本人看明白。同樣的道理,日本人已經習慣的詞語,我會按照德語式發音;而對日本人來說很可能是初次聽到的詞語,我會按照意大利式或者天主教會式的發音來記述,以後也會如此。

這可能有不統一之嫌,但從文章的節奏和連貫性的重要性來考慮,或者從應該保留最貼切的拉丁語發音的角度來考慮,我想這麼做應該更加妥當。而且,我不是學者,對我來說最重要的課題,是讓異文化圈的日本人,充分感受、了解西歐文明的一大要素--羅馬文明。參考文獻中,《羅馬人的故事》第一、第二卷已經刊登的參考文獻名稱,在第三卷中再次使用時不再重複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