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名舉】(1907—1959)湖南長沙人,著名經學家皮錫瑞之孫。曆史學家。早年留學美國,習世界史,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35年回國,先後任北京大學、西南聯大、國立湖南師範學院、湖南大學、湖南師範學院教授。在西南聯大時與雷海宗齊名,當時學界有“南有皮名舉,北有雷海宗”之稱。
【鄧廣銘】(1907—1998)字恭三,山東臨邑人。著名曆史學家。193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史學係。曆任北京大學教授、係主任、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曆史學評議組成員、全國政協委員等職。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史和宋、遼、金史的教學和研究,研究領域寬闊,學問博大精深,對宋史的研究尤其有高深造詣,是20世紀公認的宋史泰鬥。主要著作有《稼軒詞編年箋注》、《王安石》、《嶽飛傳》、《鄧廣銘學術論著自選集》等。
【朱侯】(1907—1968)字伯商,浙江海鹽人。著名學者。1929年從北大畢業後,考取德國柏林大學研究生,獲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中央大學經濟係教授、係主任。解放後,曆任南京大學經濟係教授、係主任,江蘇省文化局副局長,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南京曆史學會理事等職。
1957年,因批評拆毀南京城牆一事,被錯劃為右派分子。“文革”中又遭迫害,1968年7月含冤辭世。著有《金陵古跡圖考》、《金陵古跡名勝影集》、《南京的名勝古跡》等。
【吳組緗】(1908—1994)原名吳祖襄,筆名寄穀、野鬆,安徽涇縣人。
著名作家、學者。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經濟係,次年轉入中國文學係,畢業後在清華研究院學習。1935年,受聘為馮玉祥的國文教師和秘書。
1947年,任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授。1949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兼中文係主任。1952年,改任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曾任中國文聯理事,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書記處書記,全國《紅樓夢》研究會會長等職。主要著作有《西柳集》、《拾荒集》、《苑外集》、《宋元文學史稿》等。
【千家駒】(1909—2002)浙江武義人,著名經濟學家。193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係。曾任北京大學經濟係講師、廣西大學教授。1945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新中國成立後,曆任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顧問,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教授,政務院財經委員會委員,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長,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顧問等職。
【張岱年】(1909—2(304)字季同,別名宇同,原籍河北獻縣,生於北京。著名哲學家、中國哲學史家。1933年受聘到清華大學哲學係任助教,1936年寫成名著《中國哲學大綱》。1937年抗戰爆發後,在北平蜇居讀書,保持民族氣節,不與敵偽妥協。1952年調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
1981年被教育部批準為首批博士學位導師。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
長期從事中國哲學史研究,著述等身,有著極高的造詣和廣泛的建樹。主要著作收入《張岱年文集》、《張岱年全集》。
【張中行】(1909—2006)原名張璿,河北香河人。當代著名學者、散文家、編輯家。193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曾在北大中文係任教授。新中國成立後長期供職於人民教育出版社,從事中學語文教材的編輯工作。治學興趣廣泛,博覽古今中外,人稱“雜家”。主要從事語文、古典文學及思想史的研究。文風古樸,學識淵博,具有“五四”遺風。著有《文言和白話》、《文言津逮》、《佛教與中國文學》、《禪外說禪》、《負暄瑣話》等。【蘇秉琦】(1909—1997)河北高陽人,著名考古學家。1934年,畢業於北平師範大學曆史係。1952年,開始擔任北京大學考古教研室主任。
曾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國家文物委員會委員、北京考古學會名譽理事長等職。從事考古學事業六十三年,是中國近代考古學開創者之一,新中國考古學奠基人之一,為中國考古學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主要論著有《洛陽中州路》、《蘇秉琦考古學論述選集》、《華人·中國人·龍的傳人——考古尋根記》、《中國文明起源新探》等。
【費孝通】(1910一2()05)筆名費北,江蘇吳江人。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社會活動家。1938年獲倫敦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雲南大學社會學係教授、社會學研究所主任。1945年起曆任西南聯大、清華大學教授。新中國成立後,曆任中央民族學院教授、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教授兼社會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學學會會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等職。著述浩繁,主要論著收入《費孝通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