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涵】(1902—1994)安徽旌德人。著名數學家。1930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北京大學數學係教授,1934:年起任係主任,直至1952年。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是把拓撲學引進中國的第一人,為推動中國拓撲學研究事業,培養拓撲學人才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主要著作有《拓撲學引論》、《點集拓撲學初步》、《不動點類理論》等。
【傅鷹】(1902—1979)祖籍福建福州,生於北京。著名膠體化學家,化學教育家。1928年在美國獲科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曆任東北大學、青島大學、廈門大學、重慶大學等校教授。1950年任北京大學化工係教授,兼係主任。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61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曾當選為第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
主要從事膠體與表麵化學的研究,是我國膠體與表麵化學的主要奠基人。
主要著作有《熱力化學導論》、《大學普通化學》等。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嶽煥,湖南鳳凰人,苗族。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曆史文物研究家。1923年隻身來到北京,在北京大學旁聽,靠自學從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任教於西南聯大。抗戰勝利後任教於北京大學,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新中國成立後,放棄文學創作,先後在中國曆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工作。
20世紀80年代,重返文壇,在海內外文學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著作有《蜜柑》、《龍朱》、《湘行散記》、《唐宋銅鏡》、《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
【賀麟】(1902—1992)字自昭,四川金堂人。現代哲學家、黑格爾哲學研究專家、翻譯家。1931年任北京大學哲學係講師,1947年任北京大學哲學係代理主任。1953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55年調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研究所一級研究員,為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融合創新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代表著譯作品有《近代唯心論簡釋》、《文化與人生》、《小邏輯》、《黑格爾》、《黑格爾學述》等。
【梁宗岱】(1903—1983)筆名嶽泰,祖籍廣東新會。著名詩人、翻譯家。早年留學法國,回國後曾任北京大學法文係主任兼教授,同時兼任清華大學講師。後曆任南開大學、複旦大學教授。曾創辦廣西西江學院,任代理院長。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山大學、廣州外國語學院教授。代表作有《梁宗岱選集》、詩集《晚濤》、詞集《蘆笛風》、論文集《詩與真》等。
【梁實秋】(1903—1987)學名冶華,字實秋,筆名秋郎,原籍浙江餘杭,生於北京。現代著名作家、翻譯家、文藝評論家。1926年留美回國後,在多所大學任教授。主編多份刊物,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多次撰文論戰。1934年任北京大學英文係教授,後兼任係主任,同時主編《自由評論》。1949年去台灣,晚年致力於文學翻譯。主要著作有《英國文學史》、《浪漫的與古典的》、《文學的紀律》、《雅舍小品》、《雅舍散文》、《槐園夢憶》等。譯有《莎士比亞全集》、《呼哮山莊》等。
【葉公超】(1904—1981)原名崇智,字公超,後以字行,廣東番禺人。
著名學者、外交家。曾任北京大學西語係教授、係主任。1949年至1958年任國民黨政府“外交部部長”,後為台灣駐關“大使”、台灣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著有《中國古代文化生活》,另刊有《葉公超文集》等。【馮至】(1905—1993)原名承植,字君培,河北涿縣人。著名文學家、詩人、翻譯家、德語文學專家、杜甫研究專家。1921年考入北京大學,開始發表詩作。參加創建“沉鍾社”,是中國新詩開創時期的主要詩人。
德國留學歸來,執教於西南聯大和北京大學,曾任北京大學西語係主任、中國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有詩集《昨日之歌》、《西郊集》,學術著作《論歌德》、《杜甫傳》等。
【傅振倫】(1906—1999),字維本,河北新河人。著名學者、曆史學家、考古學家、陶瓷專家。192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史學係。曆任北京大學助教、故宮博物院古物館科員、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講師、中國曆史博物館研究員等職。學識淵博,著作頗豐,有《中國方誌學通論》、《中國史學概要》、《博物館學概論》、《劉知幾之史學》、《中國古陶瓷論叢》等著作20部,論文400多種,約370萬言。
【馬堅】(1906—19。78)字子實,雲南個舊人,回族。著名阿拉伯語和伊斯蘭教專家。1946年始任北京大學教授,參加東方語言文學係的組建。曾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東語係阿拉伯語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常務委員、中國亞非學會理事等職。主要譯著有《古蘭經》、《回教哲學》、《回教真相》、《伊斯蘭哲學史》、《阿拉伯通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