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附錄:北大人物誌(3)(1 / 3)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東聊城人。著名曆史學家、教育家。191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新文化運動時期,響應胡適,提倡白話文。1918年發起成立新潮社,編輯《新潮》月刊。“五四”運動期間,為北大學生領袖之一。1928年受蔡元培先生之聘,籌立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曾任北大曆史係教授、代理校長。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去台灣,任台灣大學校長。有《東北史綱》、《傅斯年選集》行世。【鬱達夫】(1896—1945)原名鬱文,字達夫,浙江富陽人。著名作家、中國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之一。1913年赴日本留學期間走上文學創作道路。1921年發起成立創造社。1923年至1926年在北京大學任教。

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因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先後主編《創造月刊》、《大眾文藝》。著有《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戲劇論》、《小說論》等。

【高君字】(1896—1925)原名尚德,字錫三,山西靜樂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被推選為北京大學學生會負責人,積極組織愛國示威遊行。1920年,與李大釗等發起成立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同年被推選為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首任書記。1922年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第一屆團中央委員。1924年,與李大釗等參加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5年,抱病到上海參加中共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隨後出席孫中山在北京召開的國民會議促成會全國代表大會,3月5日在北京病逝。時年二十九歲。遺體葬於北京陶然亭公園。

【陳翰笙】(1897—2()04)原名陳樞,江蘇無錫人。著名經濟學家、曆史學家、社會學家、國際問題專家。1924年獲柏林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任教期間,經李大釗介紹參加革命。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曆任外交部顧問、外交學會副會長、中印友好協會副會長、北京大學兼職教授、中國國際文化書院院長等職。主要著作有《封建社會的農村生產關係》、《印度和巴基斯坦經濟區域》、《中國的地主和農民》、《美國壟斷資本》、《陳翰笙文集》等。

【趙通摶】(1897—1986)字述庭,號廉澄,浙江杭州人。當代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192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係。1929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回國後,長期擔任北京大學教授,曾任北京大學經濟係主任,北京大學研究院社會科學部主任等職。長於經濟學原理、經濟思想史、財政金融等學科。著有《理查德·瓊斯——一位早期英國的製度經濟學家》、《歐美經濟學史》、《披沙錄》等。

【朱光潛】(1897—1986)字孟實,筆名孟石,安徽桐城人。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20年代曾先後赴英法留學。1929年因開明書店出版其《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而聞名全國。解放前曾兩度任北京大學教授。1949年以後一直任北大西語係教授。曾一度兼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美學會會長、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等職。對中西文化都有很深的造詣,融貫中西,創立了自己的美學理論,在我國美學發展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堪稱一代宗師。一生著譯豐富,共計700多萬字。代表作有《文藝心理學》、《悲劇心理學》、《西方美學史》、《詩論》等。

【宗白華】(1897—1986)原名之椹,字伯華,江蘇常熟人。著名美學家、哲學家、詩人。“五四”時期的新詩代表人物之一。1920年赴德留學。

回國後曆任東南大學、中央大學教授。1952年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

曾兼任中華全國美學學會顧問。是中國現代美學研究的先行者和開拓者之一,被譽為“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師”。著譯作品有《美學與意境》、《美學散步》、《歌德研究》、《判斷力批判》(康德原著)、《海涅生活與藝術》等,另有詩集《流雲》等。

【曹靖華】(1897~1987)原名曹聯亞,筆名亞丹,河南盧氏人。著名蘇聯文學研究專家和翻譯家、散文家。早年曾在北京大學旁聽。曾被派往蘇聯留學並任教。新中國成立後,任北京大學俄語係教授、主任,兼任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全國政協委員等職。在俄蘇文學作品的翻譯方麵成就卓著,1987年獲得蘇聯“各國人民友誼勳章”。譯著有《鐵流》、《三姐妹》、《我是勞動人民的兒子》等,另有散文《曹靖華散文集》、《花》、《春城飛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