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章 哇哇 爽歪歪啦(1 / 3)

必盧:

古代名劍。《吳越春秋》:“越王賜文種屬盧之劍。”一作“屬鏤”。參

見“屬鏤”條。

屬鏤:

古代名劍。《左傳.魯哀公十一年》載有:“吳王夫差賜伍子胥屬鏤自刎

”事。《吳越春秋》作“屬盧”;《廣雅.釋器》作“屬鹿”;揚雄《太玄賦

》作“屬婁”;《荀子.成相》作“獨鹿”。參見“幹勝”條

獨鹿:

古代劍名。《荀子.成相》:“恐為子胥身離凶,進諫不聽,剄而獨鹿棄

之江。”《注》:“獨鹿與屬鏤同”。“屬鏤”係吳王夫差賜伍子胥劍名。

越王勾踐劍:

古劍名。為春秋越國君主勾踐所用。湖北江陵縣望北一號墓出土。劍通體

55.7厘米,劍身寬4.6厘米,劍柄長8.4厘米。上有銘文,曰:“越王鳩淺自作

用劍。”鳩淺即勾踐。

越州勾劍:

指春秋時越王朱勾之寶劍。湖北省荊門市子陵崗發掘出五百多件東周至東

漢時期的重要文物。其中越王州勾劍尤為珍貴,是繼越王勾踐劍之後出土的又

一件兵器國寶。這把劍通體長56.2厘米,以篆文鑄成的銘文“越王州勾自作用

劍”清晰而精美,可與著名的越王勾踐劍媲美。

步光:

春秒時期越國名劍。《史記》:“越使大夫種言於吳王,曰:“聞大王將

興丈義,因奉屈虜之矛,步光之劍。”

扁諸:

古代劍名。《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吳敗齊師於艾陵之上,還師臨晉

與定公爭長。吳師皆文犀長盾,扁諸之劍,方陣而行。”注:“闔閭既鑄成幹

將、莫邪二劍,餘鑄得三千,並號扁諸之劍。”

時耗:

古代名劍。《越絕書.越絕外傳.吳地記》:“扁諸之劍三斤,方圓之口三

千。時耗、魚腸之劍在焉。”

長揚劍:

春秋時代晚期的鋼劍。因1976年4月考古者發掘長沙“長揚六十五號”墓

時出土,故得名。為我國被發現的第一柄古代鋼劍。此劍莖長7.8厘米,身長

30.6厘米,寬2-2.6厘米,脊厚0.7厘米。

長鋏:

古代寶劍名。較-般劍為長。《楚辭.九章.涉江》:“帶長鋏之陸離兮!

”王逸注:“長挾,劍名,其所帶長劍,楚人名為長鋏也。王夫之通釋:“長

鋏,劍也。”《戰同策.齊策四》:“居有傾,複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

兮’。”

陽劍:

古代名劍。《文選.匕命》:“楚之陽劍,歐治所營。”

鹿盧:

古代名劍。《宋書.符瑞誌》:“宋太宗為徐州刺史,出鎮彭城,昭太後

賜以大珠,鹿盧劍,此劍是禦服,占者以為嘉祥。”

定秦:

古代名劍。相傳為秦始皇所鑄之劍。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秦始

皇在位三十七歲,以三年歲次丁已,采北祗銅鑄二劍,名曰‘定秦’,小篆書

。李斯書,長三尺六十。”

誡劍:

古代劍名。傳說為秦昭王稷在位時所鑄。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

秦昭王稷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歲次丙午鑄一劍,長三尺,銘曰‘誡’,大篆

書。”

水心:

古代名劍。《晉書.束哲傳》:“又秦昭王以三月置酒河曲,見金人奉水

心之劍。”

斬蛇劍:

一名“斬蛇”。漢高祖劉邦白蛇之寶劍。《西京雜記》:“高祖斬白蛇劍

,十二年一加磨瑩,刃上常若霜雪。”參見“斷蛇”條。

斷蛇:

古代劍名。《廣雅.釋器》:“斷蛇,劍也。”王念孫《疏證》:“《西

京雜記》雲:‘漢高帝斬蛇劍,劍上有七采珠、九華玉以為飾,刃上常若霜雪

,光采射人,蓋即《廣雅》所謂斷蛇也’。”參見“幹勝”條。

秀霸:

漢光武帝劉秀所佩之劍。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光武)未貴時,

在南陽鄂山得一劍,文曰‘秀霸’,小篆刻,帝常服之。”

分景:

古代名劍。《漢武帝內傳》:“王母腰佩分景之劍。”

崩劍:

古代名劍。漢平帝所用的寶劍。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漢平帝在

位五年,以元始元年掘得一劍,上有帝名。因服之,大篆書。”

神龜:

古代名劍。漢文帝劑恒在位時所鑄。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文帝

恒在位二十三年,以初元十六年歲次庚午鑄二劍,長三尺六寸,銘曰‘神龜’

。多刻龜形以應大橫之兆。”

隨侯劍:

古代劍名。《漢書.郊祀記》:“又以方土言,為隨侯劍,寶玉、寶璧、

周康寶鼎,立四祠於未央宮中。”

飛景: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命能工鑄造的三把寶劍之一。曹丕《曹論》:“建安二

十四年二月壬午,選茲良金,命彼國工,精而煉之,至於百辟,浹以清漳,光

似流星,名曰飛景。”一作“蜚景”。元倉子曰:“蜚景之劍,威奪百日,氣

成紫霞。”

流采: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命能工鑄造的三把寶劍之二。參見“飛景”條。

華鋌: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命能工鑄造的三把寶劍之三。曹丕《典論》:“選茲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