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醉言生禍(1 / 2)

第一章醉言生禍

公元一零二二年北宋真宗皇帝趙恒駕崩,太子宋仁宗趙禎登基繼位。這仁宗初繼位時隻有十三歲,因初登皇位加之太過年輕理政的經驗不足,朝政大小事務都由何太後垂簾聽政。而那何太後久居深宮毫無治國之才,因此所處理的政務非議頗多,使朝廷一度政事荒廢,政令難行,也使得西北方的遼國有機可乘屢犯邊境,燒殺搶掠之事時有發生。這遼國的皇帝名叫耶律隆緒,生性貪婪且狡猾多疑,一直瞧不起宋朝重文輕武,兵熊將弱。縱然是幾年前澶淵之役失敗,也仍逼得宋朝年年“贈貢”。如今真宗駕崩,繼位的仁宗又軟弱,他仗著自己兵精糧足,如何會將這個初登大寶的小皇帝放在眼裏。因此邊境之事任意妄為,毫無顧及。仁宗雖然不願邊境百姓深受遼國之苦,但他年紀尚小才幹不足,如何是這老奸巨滑的耶律隆緒的對手。加之有**幹政,處處掣肘,邊境戰事處於一直被動挨打。

幸好有國師和幾個忠心的輔政大臣相助,調集軍隊在邊境的各州縣駐紮,不僅如此,國師還從江湖上召集了三千多奇人異士組成天騎、火駒、神戶三營助宋軍守衛邊境。

這天騎、火駒、神戶三營乃是宋軍中的三支奇兵。營中不論是領兵的將軍還是尋常的士卒一個個都身懷異術,有飛天遁地翻江倒海的本事。他們與敵相鬥時極少使用刀槍,而是使用法術對敵。一道咒語便能殺死數人。且縱然是被千軍萬馬包圍,也能平安脫困。

宋軍駐守到邊境後與遼軍幾次交鋒,憑借著三營的相助大敗遼軍,威震四方。使得遼兵不敢再和從前那般肆無忌憚,乖乖的退回了遼國,邊境很快又恢複了平靜。

幾年後不甘心失敗的耶律隆緒又派出騎兵卷土重來,在邊境一帶四處搔擾。此時仁宗親政己有久,處事老練,己非當年那個事事都無權做主的小皇帝。他聽得耶律隆緒死性不改,又來搔擾邊境,龍顏大怒,當即召眾臣商討發兵之事。誰知邊境之事還未議出結果,遼國就派使臣前來呈送和表,為邊境之事致歉,而且還將這事四處傳開。不到三日京城裏的百姓便全都知曉。那些百姓本來就不願打仗,聽得遼國前來求和大為歡喜,紛紛的奔走相告舉杯相慶。仁宗見百姓這樣歡喜,也不願多增殺戮,便接了和表,於是兩國再度暫時恢複了和平。

可惜好景不長,五個月後京城便傳出邊境虎州的殿前司李光佐與遼國守將蕭天海在虎州城外的大荒粱械鬥,死傷數百餘人的消息。這是宋朝自開國以來從未有過的怪事,一時間街頭巷尾議論紛紛。不明真相者以為這是宋、遼兩國開戰的信號,以為是遼主撕毀和表向大宋開戰。一時謠言四起,到最後連朝廷百官也知道了。仁宗聽得邊境又起爭端,不禁龍顏大怒,當即命禦史中丞周傑速往虎州調查此事。

其實這械鬥乃是武官之間的一種暗語,一般是在兩國之間敵我兩軍的士兵或軍官私鬥,主要是兩軍將士有些私人的恩怨不便於在戰場上解決,便會寫下戰書約對方在無人知曉的地方做了斷。這械鬥既可單刀赴會也可帶兵前往。一場武鬥之後雙方不論有無死傷,恩怨從此一筆勾銷。朝廷雖嚴令禁止,卻也熟知武人的脾氣。因此對械鬥之事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百姓大多不知其中秘密這才胡亂猜測,以致驚動了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