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初露頭角(2 / 3)

曹操見李海峰(荀攸)今日正襟危坐,一言不發,於是問李海峰(荀攸)道:“當今群雄紛起,天下局勢撲朔迷離、亂象紛呈,我欲清剿佞臣,匡扶漢室,恨力不及也,依公達之見,當今之事若何?”

李海峰(荀攸)本來就精通三國,曾經在一篇小作中專門探討過曹操的長處,更是了解曹操能夠雄霸北方的內因和外素,於是昂然答道:“天下至強至威者,並非一味依恃兵精地廣,乃在於天下人心之向背。如今朝廷暗弱,天下紛擾,群雄亂鬥,四方百姓早已厭倦戰亂之苦,隻盼重歸太平安寧,現今明公自興義兵,除黃巾,定山東,治理兗州,賞罰分明,體恤百姓,昨日在下到城外民間尋訪,連荒郊鄉野百姓無不盛讚主公之恩德,使在下不無感歎。得民心者得天下,主公用人唯才,至誠待人,法度嚴明,更以濟世安民為本,天下不難定也!”

李海峰(荀攸)這番透過現象分析本質的言論,聽得在座諸人無不歎服,曹操更是頻頻頷首,夏侯惇聞言慨然起身,稱讚道:“公達之論,正與愚見相同,現今主公文武齊備,量天下碌碌之輩,當何懼哉!”

荀彧見李海峰(荀攸)說的條理分明,言談中肯,字字在理,心中大喜,心道:“賢侄能有如此獨到精深見解,果然無事了。”心中大安。

散會後,李海峰(荀攸)隨荀彧正要出賬,突然看到牆上掛著一幅剛寫好不久的詩詞,墨汁還沒完全幹透,字體書寫的酋勁有力,瀟灑自如,字字相連、回墨流轉,氣勢磅礴,相當的出色。

李海峰(荀攸)等人駐足仔細觀看時,詩為:

蒿裏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鹹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看到這首詩,李海峰(荀攸)相當的震撼。這首詩是曹操所作,詩的內容李海峰(荀攸)也是知道的,“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這句著名的詩句就出自曹操這首詩裏。曹操不僅精兵法,而且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此時讓李海峰(荀攸)感到震撼的是,不是曹操的詩詞,李海峰(荀攸)萬萬沒想到的是,曹操的書法竟然這麼好,字體行間透露出英雄之氣。曆史上很少提到曹操的書法,曹操的字絕對是書法界的上流之作。

《蒿裏行》此詩是借樂府舊題寫時事,內容記述了漢末軍閥混戰的社會現實,真實、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難,堪稱“漢末實錄”的“詩史”。曹操運用民歌的形式,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進行了批判,不僅對因戰亂而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的苦難人民,表示了極大的悲憤和同情,而且對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惡元凶,給予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全詩風格質樸,沉鬱悲壯,體現了一個政治家、軍事家的豪邁氣魄和憂患意識,詩中集典故、事例、描述於一身,既形象具體,又內蘊深厚,體現了曹操的獨特文風。

曹操見李海峰(荀攸)等人觀看自己寫的詩,就笑道:“此詩是前幾年作的,昨天與鍾繇探討書法,就又書寫了一次。”

在曹操介紹下,李海峰(荀攸)了解到曹操寫這首詩的背景:在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漢靈帝死,少帝劉辯即位,何進等謀誅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殺;袁紹袁術攻殺宦官,朝廷大亂;董卓帶兵進京,驅逐袁紹、袁術,廢除劉辯,另立劉協為帝(獻帝),把持了政權。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袁術、韓馥、孔伷等東方各路軍閥同時起兵,推袁紹為盟主,曹操為奮威將軍,聯兵西向討董卓。然而這支聯軍中的眾將各懷私心,都想借機擴充自己的力量,故不能齊心合力,一致對付董卓。當董卓領兵留守洛陽以拒關東之師時,各路人馬都逡巡不前,惟恐損失了自己的軍事力量。當時無人敢於率先與董卓交鋒,曹操對聯軍的駐兵不動十分不滿,於是獨自引領本部三千人馬,在滎陽迎戰董卓部將徐榮,雖然戰事失利,但體現了曹操的膽識與在這曆史動蕩中的正義立場。不久,討伐董卓的聯軍由於各自的爭勢奪利,四分五裂,互相殘殺起來,其中主要的就有袁紹、韓馥、公孫瓚等部,從此開始了漢末的軍閥混戰,造成人民大量死亡和社會經濟極大破壞。此詩即是對這一曆史事件的反映。

李海峰(荀攸)正和叔父荀彧欣賞之中時,時有鍾繇在側,是當時最著名的書法大家,在一旁也是不住地嘖嘖稱讚曹操的好詩詞,好書法。

正在大家觀賞之際,隻見一位年齡在二十歲左右的儒雅非凡的年輕人,快步走了進來,李海峰(荀攸)仔細看時,見此人周身有一派英朗俊雅之氣,氣度不凡,不由暗暗讚歎,隻見此年輕公子來到曹操近前,輕聲對曹操說道:“聽說父親已經安排人去琅琊郡(今山東臨沂)接爺爺了,估計什麼時候回來啊?我真的很想念爺爺的。”

曹操慈愛地看著這位年輕人,笑道:“昂兒,難得你這份孝心,前幾日,我已經安排泰山太守應劭,親自去琅琊郡迎接了,估計行程,你爺爺也快回來了。”

此時李海峰(荀攸)跟著荀彧正要出去,聽到這段話,才知這位風度不凡的青年就是曹昂,猛然想起曆史上的一件大事,頓吃一驚,急忙對叔父荀彧說:“叔父稍等,我有一件事要與曹將軍相商。”

荀彧一怔,還未來及相問,李海峰(荀攸)已經來到曹操近前,說道:“聽聞主公已遣人迎接令尊,我有一事相勸。”

曹操笑道:“公達有話但講無妨。”

李海峰(荀攸)道:“此次令尊歸途,路偏盜多,應該派心腹大將前去為妥,豈能將至親之事托於外人,萬一稍有閃失,悔之晚矣。”

曹操聞聽,沉吟未決,荀彧可是急出了一身的汗,這事我都不知道,侄兒是不是腦子真出問題了,他怎麼知道這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