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郭嘉氣若遊絲,命懸一線,曹操正焦急間,見李海峰(荀攸)請的華佗前來,心中大喜,急忙請華佗醫治郭嘉。
華佗果然世間神醫,望聞問切後,開出一方,依方煎藥。不一日,郭嘉身體漸漸轉好,消瘦發黃的膚色,漸漸紅白滋潤,飲食漸漸尚可。
卻說李海峰(荀攸)此次去太行山尋找華佗,為速救郭嘉,心焦氣躁,身心疲憊,在加上夜半山中風冷,受了風寒,寒熱交攻,虛火上延,飲食日減,四肢無力。
回到大營後,第二天就高燒不止,臥床不起,次日竟然神誌昏迷,一天內昏暈數次。
曹操聞之,心急如焚,郭嘉未愈,李海峰(荀攸)又病重,這兩人簡直是自己的左右手,萬一兩人有個閃失,豈不是天喪我也!於公於私,這兩個人對自己都太重要了。
曹操哪能不著急上火,嘴角上起了老大的火泡,急忙問華佗兩人病情,華佗仔細診斷兩人後,對曹操道:“丞相安心,郭奉孝之病,乃平日縱酒,再加上軍營鞍馬勞頓,身體虧空之故,老夫已煎藥調理,十日內必見好轉。荀公達之病,乃內心焦慮,感受風寒之故,病來之快,看似沉重,其實並無大礙,調理數日,必然好轉。”
看著華佗老先生自信的言談舉止,曹操及眾人心中方安。
卻說郭嘉,服用華佗神醫藥方,不數日,逐漸好轉,漸漸能在床上坐起身來,曹操及眾謀士俱來探視。郭嘉見眾人俱來,唯獨不見好友李海峰(荀攸),心中怏怏不樂。
比及眾人離去,時值夜幕降臨,郭嘉問左右道:“荀公達安在大營乎?”
左右實告道:“大人不知,荀軍師為救大人,連夜去太行山去尋神醫華佗,旅途勞累,感受風寒,回來就病倒了,現在病情十分沉重。”
郭嘉大驚,急忙令人備車,自己馬上去李海峰(荀攸)處探視,左右攔之不住,急忙備車,郭嘉連夜抱病來探視李海峰(荀攸)。
卻說李海峰(荀攸)服用了華佗的退寒貼,略有好轉,躺在床上,昏昏沉沉。
李海峰(荀攸)人雖然躺在病床上,身體難受,但腦子清醒。
此時內心卻一直思索這樣一件事,經過這次太行山萬人大搜山尋找華佗一事,李海峰(荀攸)想到,為救郭嘉,以曹操消息之靈通,以自己智謀之通達,以萬千人之力,還須兩日,才找得華佗,否則郭嘉命不保矣。
換位思考一下,假如其他的普通老百姓有病,消息不靈,力不能及,請不得神醫,那豈不是白白送命嗎?難道百姓隻能將自己的命運寄托在神佛之力嗎?李海峰(荀攸)似乎看到了窮苦百姓無助悲哀的神色,不行,自己必須為老百姓解決這件事。
怎麼解決這個難題呢,李海峰(荀攸)思索良久,終於尋思一策,就是由朝廷出麵,在各地廣請名醫,由朝廷給以俸祿,成立類似今天各地的醫院機構---醫館,均勻分布在各個地方。
讓時下著名的名醫聚集在醫館,一方麵廣教徒弟,普及醫學知識,一方麵名醫雲集,有利於互相交流醫術,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更為重要的是,有朝廷出麵,醫生的生活有了可靠保障,更有利於醫生專心研究醫術,各種所需草藥,由朝廷安排專人負責采購,不再出現就是華佗這樣的神醫,也得親自去大山采藥的情況,而且,均勻分布在各個地方的醫館,讓普通的老百姓一旦有了頭痛腦熱,可以在第一時間找到名醫,結束了過去醫生為了生計,到處雲遊找病人,病人卻找不到醫生的尷尬局麵。
曆史記載,曹操當年就是因為自己經常頭痛,為了能隨時找到華佗,就讓華佗在自己身邊,給華佗封官,但華佗一心為拯救貧困百姓,數度婉拒為官,寧願手捏金箍鈴,在疾苦的民間奔走。從而引發與曹操的矛盾,因而釀成曆史悲劇。
怎麼才能避免曆史上華佗被殺的悲劇,既能讓曹操有事能第一時間找到華佗,更能讓天下貧困百姓也能得到華佗這樣神醫的恩惠能,李海峰(荀攸)想到,隻有讓華佗在醫學界廣傳醫學之法,是全國出現無數個華佗,在全國建立起完備的醫療體係,否則,單靠華佗一人,就是累死,僅憑一人之力,能救治多少人呢?
李海峰(荀攸)正思考間,突聞左右報說,郭嘉抱病前來探視。
李海峰(荀攸)大驚,還未反應過來,見兩個使人攙扶郭嘉來到近前。
郭嘉見李海峰(荀攸)躺在病床上,果然病情沉重,不僅落下淚來,伸出顫抖的雙手,緊緊的抓住李海峰(荀攸)冰冷的手,哽咽的說道:“公達,奉孝之命,實乃公之力也······”
哽咽著就說不下去了,李海峰(荀攸)見郭嘉抱病前來,也為郭嘉誠心所動,激動萬分。
李海峰(荀攸)說起在太行山深處尋找華佗之難事,兩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