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戰曹軍的勝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間的兼並戰爭,
雖屬於封建割據勢力之間的爭鬥,
但實現地區性的統一,客觀上符合人民的願望。
曹操在政治上抑製豪強,得到廣大黎民百姓的擁護;
“挾天子以令諸侯”,使自己處於有利的政治地位;
注意網羅人才,得到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擁護;
經濟上實行屯田,不僅較有效地解決了後勤供應,增強了實力。
且在一定程度上安定了社會生活,贏得了民心。
卻說袁紹此時停止大規模的進攻,雙方進入相持階段。
曹操見形勢有利,日夜與眾人商量破敵之法。
李海峰(荀攸)熟知三國曆史,欲讓史渙成就大功,
於是密對史渙說道:“此兩軍對壘之際,情報非常重要,古人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史將軍如果能潛入袁軍營寨,得到敵軍的弱點情報,乘機攻之,必是大功一件。”
史渙大喜,當夜領數十名親兵,潛入袁紹陣地處數裏,伏在小路旁邊草叢裏。
時值月落,星光滿天,百步見人。小風一吹,草叢沙沙作響。
突聞遠方馬蹄聲響處,隻見袁軍官兵裝束的幾騎人馬飛快奔來,史渙等人伏住不動。
待近到麵前,史渙奮勇而起,持刀迎之,那袁軍為首之人功夫也十分了得,驚慌之中,竟然也能與史渙過了四五個交手,史渙奮威之中,一刀砍其於馬下。
餘者幾人早被史渙手下兵士綁下。
史渙押解降兵回到營中,報於曹操。
曹操親問袁紹軍中虛實,降兵答道:“今軍中缺糧,早晚大將韓猛運糧至軍前接濟,先令我等報知。”
李海峰(荀攸)對曹操說道:“韓猛匹夫之勇耳。若遣一人引輕騎數千,從半路擊之,斷其糧草,紹軍自亂。”
曹操問李海峰(荀攸)道:“誰人可往?”
因徐晃在左營寨保衛戰中表現極佳,李海峰(荀攸)對徐晃極為欣賞,故李海峰(荀攸)答道:“即遣徐晃和史渙可也。”
曹操遂差徐晃帶史渙領兵先出,後使張遼、許褚引兵救應。
卻說當夜韓猛押糧車數千輛,解赴紹寨。
正走之間,山穀內徐晃、史渙引軍截住去路。韓猛飛馬來戰,徐晃接住廝殺。史渙便殺散人夫,放火焚燒糧車。
韓猛抵當不住,撥回馬走。徐晃催軍燒盡輜重。
袁紹軍中,望見西北上火起,正驚疑間,敗軍投來:“糧草被劫!”
袁紹急遣張邰、高覽去截大路,正遇徐晃燒糧而回,恰欲交鋒,背後張遼、許諸軍到。
兩下夾攻,殺散袁軍,四將合兵一處,回官渡寨中。
曹操大喜,重加賞勞。又分軍於寨前結營,為掎角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