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一次上山時我就沒有看見猴子。我知道有些人一路追趕猴子,可是猴子總比追它的人跑前一步;人家趕到九老洞,它們剛離開九老洞;再趕到洗象池,它們又離開洗象池了。當然也有剛剛遇見猴子的人,那可真是教人高興的事情。這一回我在出發的時候,兒子抓著我的衣服說:“爸爸,你到峨眉山,給我帶個小墨猴兒回來。”我是答應了孩子的,雖然我也沒見過小墨猴是什麼樣兒。
這晚上我們住在九老洞。九老洞廟前麵一塊黑油油的峭壁像刀削過的一樣,這麼大,大得接住了半邊天,把我們的住房擋得特別陰暗。我們到洞裏去了一下,又到著名的看日出的天皇台去了一下;沒有太陽,隻有看看遠遠的千山萬壑,也教人心懷舒暢。山上一片濃綠,石板縫裏時常有一朵朵的小花還在開放。花是小的,但是生命力是這麼強,它從這樣堅硬的石縫裏也要開出花來;花的莖和葉都非常纖小,但是花的顏色紅得像早起的朝陽。
時間離睡覺還早,我們去問老和尚,猴子會不會來?老和尚說,猴子現在不會來,因為現在正是收包穀的季節,猴子都到包穀地裏吃包穀去了。老和尚告訴我們,猴子現在不多了,山上的一個猴群隻有二十幾猴子,還是這兩年才組織起來。這是怎麼回事呢?老和尚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
四川解放的那年,峨眉山也來了解放軍。解放軍不用說有多好,他們很快地就把過去山上的許多黑暗不平的事情處理得順順當當。把當年的壞和尚、地主、惡霸,鎮壓的鎮壓,管製的管製;把峨眉山改造成了真正的清淨的和平的安靜的佛教聖地。有一回,一個解放軍的排長在九老洞和老和尚談話,一大群猴子跑來找吃的,和尚和遊客們把許多食物扔給猴子吃。人們都看見猴群當中有一個特別孔武有力的大猴子,總是跑在許多猴子的前麵,把扔來的食物自己飛快地吞下去。有小猴子來搶東西吃的時候,它總是攔著,常常一巴掌把小猴子打得老遠。
排長同誌不明白了,他問老和尚:“這個猴子是怎麼回事?它為什麼這麼凶?”
老和尚告訴排長說:“這是猴王。”
排長一聽就火了。說:“猴子裏也有惡霸行為,這可不行!”他想到了革命的目的,他不能容忍這種封建壓迫,他要為被壓迫的小猴子求得解放。他掏出手槍瞄個準,把老猴王一槍打死了。
沒想到的是,一兩百個猴子一見猴王死掉,頓時一哄而散;轉眼之間,一個也不見。可正應了一句俗語,叫做“樹倒猢猻散”。
老和尚歎息不止,說:“你打得冒失了。老猴不讓小猴到人前去搶東西吃,是怕小猴被人抓走。是保護小猴子的意思。猴子脖子底下有一個口袋,它回到家裏把東西吐出來哺給小猴吃的。”
可是老猴死了。群猴無首,猴群作“鳥獸散”。這群猴子遠不及《西遊記》裏花果山水簾洞的猴子;在水簾洞的猴子,自孫悟空走了這後,還能保持團結。而這一散,猴子們便從此不見,直到最近一兩年才重複集聚起來,可是比原來的規模就小多了。
猴子會吃莊稼,其為害決不會小於麻雀,但是它們是名山之點綴。排長打猴子的理由完全無可辯駁,問題隻在事先了解得不夠,有點犯主觀主義和教條主義。就是這麼一打,給峨眉山猴子的曆史上留下了這一點波瀾。
上了金頂下峨眉
從九老洞再上去,沿途的美景就不是我能寫出來的了。整整二十裏路。我們不停地在爬坡:鑽天坡,閻王坡,七裏坡;一個坡接一個坡。在雷洞坪後麵看見浩蕩無邊的雲海,一層一層;不見邊,不見底;雲在腳下翻滾。藝術家到了這裏我看隻有歎氣了。因為用什麼藝術手段也記錄不了這樣的奇觀,峨眉山是夢裏的仙山。
山上有一個小廟叫做“遇仙寺”。在這裏我們當然沒有遇見神仙,連僅有的一個和尚也不在廟裏。廟裏柱上掛了一塊木板,木板上貼一張黃紙,用墨筆這樣寫著:
“遊山的同誌們本寺僧人上山搞生產去了廟內無照應同誌們請你們大家要原諒峨眉山是風景區人人要愛護公共財物現在在灶房內有茶水請你們自便山高風大小心火燭切記切記本寺和尚白”
這個告白沒有標點,直行寫,又是從左到右,所以看了半天才看清楚。但是從這幾行字裏教人親切地感到峨眉山在解放以後所起的本質的變化:僧人搞生產去了,房門沒有上鎖,為遊客準備了茶水,叫遊客小心火燭,愛護公共財物……我走到灶間,爐火尚溫;揭開鍋蓋,水是熱的;我喝了一口水,把鍋蓋蓋好,覺得水裏有一絲甜味……
我覺得我們的國家有點像《鏡花緣》裏的“君子國”。在過去,這隻是文學家的願望;而今天,這是生活的真實。
這一天我們上了峨眉的最高處:金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