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李白(1 / 2)

豪放詞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其先祖於隋末流徙到西域。李白生於碎葉城(當時屬安西都護府),五歲時隨父到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在蜀中讀書漫遊,二十五歲出蜀。天寶初經道士吳筠推薦入長安,供奉翰林,不足兩年被賜金放還。安史之亂後,入永王李璘幕府,璘起兵事敗後,李白被流放夜郎(在今貴州省),中途遇赦,後死在當塗(今屬安徽省)。李白詩風既浪漫奇詭又清新俊逸,有《李太白全集》。他的詞《菩薩蠻》和《憶秦娥》藝術水準高超入妙,冠絕古今。

菩薩蠻

平林①漠漠②煙如織,寒山③一帶傷心碧④。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⑤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⑥。

①平林:平原上的樹林。

②漠漠:煙霧迷蒙廣遠、看不清之貌。

③寒山:冷落寂靜的山。

④傷心碧:傷心。蜀中方言,與“極”同義。傷心碧,即極碧。碧綠極了。杜甫《滕王亭子》詩有“清江錦石傷心麗”之句。

⑤玉階:用玉石砌成或裝飾的台階。亦為階石的美稱。

⑥長亭、短亭:古代設在大道旁供行人休息或餞行的亭舍。北周詩人庾信《哀江南賦》:“十裏五裏,長亭短亭。”

這首《菩薩蠻》,宋黃升推為“百代詞曲之祖”(《唐宋諸賢絕妙詞選》)。清劉熙載亦讚曰:“太白《菩薩蠻》、《憶秦娥》兩闋,足抵少陵《秋興》八首。”(《藝概》)自明代胡應麟起,不斷有人就作者問題提出質疑,認為它是晚唐五代人假托李白之名而作的。這場爭議至今仍無定論,但兩詞風骨之高卻為眾家所認同。

這首詞抒寫的是羈旅行役者的歸鄉思愁。這種愁緒如同延伸向天邊的廣袤森林上籠罩著的迷茫煙霧,濃重得拉不開、扯不斷,如同夕陽西下後那無邊無際的暮色。黑沉沉地壓在人的心頭。所以詞的上片,表麵上看是寫景,但作者的主觀情感已渾然化入景物中,而使人不覺。上片結句由寫景引出人物,下片又由人的描寫重歸於景。“宿鳥歸飛急”、“長亭更短亭”這樣的句子,將作者永遠漂泊、永是離別而不知生命歸宿的痛苦人生感受,與眼前景物水乳相融地糅合在一起,從而使景物的描寫達到了化境。尤其是詞中歸鳥的意象,把詞人倦於人生跋涉、渴望靈魂止棲的痛苦情懷,非常生動地襯托出來。

此詞題材雖常見,但意境闊大,感情深沉,從聲律、語言神采上看,也都稱得上高度成熟的第一流作品,它不但遠遠超過中晚唐的文人詞作,就是放在宋詞同類題材的作品中,也是出類拔萃的。韓元吉《念奴嬌》詞雲:“尊前誰唱新詞,平林真有恨,寒煙如織。”可見南宋初這首《菩薩蠻》猶傳唱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