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張誌和(1 / 1)

張誌和(750?~810?),字子同,婺州(今浙江金華)人。

肅宗時待詔翰林,後隱居江湖間,自號“煙波鈞徒”,著書名曰《玄真子》,亦以為號。每垂釣,不設餌,誌不在魚也。詞傳有《漁歌子》五首。

漁歌子

西塞山①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②肥。青箬笠③,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①西塞山:在今浙江湖州市西。另一說在今湖北黃石。

②鱖魚:即桂魚。

③箬(ruò)笠:用箬葉製作的鬥笠。

張誌和在唐代宗大曆九年(774)秋天拜謁湖州刺史顏真卿時撰寫了一組以《漁歌子》為題的詞。這裏選取的是這組詞的第一首,也是這組詞中傳誦最廣、人們給予評價最高的一首。起首“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僅用兩句,即把江南的無限春色呈現在讀者麵前。藍天之中,白鷺在西塞山前輕盈地飛過;碧水之中,繽紛的桃花飄落其中,悠然逝去;而鱖魚,此時也是肥美異常了。接著主人公——一個頭戴“青箬笠”,身著“綠蓑衣”的漁父出現了。就這樣,青山、綠水、白鷺、紅桃,還有一位戴箬笠、披蓑衣的漁翁,構成一幅明麗的山水畫,無怪乎詞的最後要慨歎“斜風細雨不須歸”了。“不須歸”則是明白地道出自然之美好,令人流連忘返,詞中閑適、淡泊的襟懷令人頓生悠遠曠達之感。

此詞問世之後迅速傳播開來,不僅唐憲宗聞名而“寫真求訪”(李德裕《玄真子漁歌記》),連日本嵯峨天皇也寫了多首和詞,足見其影響之大。張誌和以這首《漁歌子》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並開啟了後代“山水隱逸詞”的一脈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