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劉辰翁(2 / 2)

全詞三片皆以“春去”開頭,寫暮春衰景,寓悲宋情懷,“曲折說來,有多少眼淚”!(陳廷焯《白雨齋詞話》)

永遇樂

餘自乙亥上元誦李易安《永遇樂》,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聞此詞,輒不自堪。遂依其聲,又托之易安自喻。雖辭情不及,而悲苦過之①。

璧月初晴,黛雲遠澹,春事誰主?禁苑②嬌寒③,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許。香塵暗陌,華燈明晝,長是懶攜手去。誰知道,斷煙禁夜,滿城似愁風雨。

宣和舊日,臨安南渡,芳景猶自如故④。緗帙流離,風鬟三五,能賦詞最苦⑤。江南無路,鄜州今夜⑥,此苦又誰知否?空相對,殘無寐,滿村社鼓⑦。

①乙亥: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上元:正月十五元宵節。李易安《永遇樂》:李清照《永遇樂》(落日熔金)詞。不自堪:自己不能承受。

②禁苑:皇家園林。

③嬌寒:輕寒。

④“宣和舊日”三句:是說現在的美景如同宣和年間的汴京,南渡之初的臨安一樣。有“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世說新語·言語》)之意。宣和,宋徽宗年號。

⑤“緗帙流離”三句:寫李清照南渡後書物喪失,流離辛苦,所賦《永遇樂》詞淒怨悲涼。緗帙,淺黃色書套,指珍貴古籍;風鬟,李清照《永遇樂》詞中有句曰:“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

⑥鄜(fú)州今夜:杜甫在安史之亂中身陷長安時,寫過《月夜》詩:“今夜鄜州月,閨中隻獨看。”

⑦社鼓:春天村社祭祀時的鼓聲。

本詞是作者端宗景炎三年(1278)在臨安所作,借李清照的身世遭遇抒寫自己眷念故國的深哀巨痛,充滿了山河依舊、江山換主的感歎。兩年前,南宋都城臨安已被元人攻陷,大部分領土已淪落敵手,廣東一隅雖有微弱的抵抗力量,但已於事無補。劉辰翁重回故都,再讀李易安晚年流寓臨安時所作的《永遇樂》,頓生“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國破家亡,流離失所之悲苦心情隔世相通,並有過之而無不及。

詞的上片寫由眼前景物勾起往事回憶。一種春事無主的遺憾令詞人愁苦不堪,雖逢元宵佳節,內心卻更增淒寒。昔日的節日本是如此繁華,而今卻一派蕭索。故國都城,偌大的臨安似乎被淒風苦雨所帶來的濃濃的愁雲填塞充滿。上片詞,作者先是見景生情,再作今昔對比,以亡國後的肅殺景象反襯心中的淒苦悲涼。過片之後,詞人落筆回憶,直抒悲苦,李清照親曆國破家亡夫死的慘事,連苦心收藏的金石篆刻、經史子集也一並散佚,適逢元宵之夜她哪有心思梳洗妝扮?苦心之人怕見歡景,隻能搜索愁腸,飽蘸悲淚,苦吟詩行。這裏詞人以己之心度易安之意,同樣寄托了自身流離之悲苦。結三句寫長夜難眠之痛,獨對殘,何日與家人夜語?靜夜中農民祭神之聲更加令人感傷!故國之思與流離之苦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詞作感情真摯,語言率直,與李清照原作相比,確如作者自己所說的“雖辭情不及,而悲苦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