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篇:土灶(1 / 1)

土,摟抱著一把火,就成灶了,幹幹爽爽,溫溫暖暖。

炊煙,最先就是土灶升起來的!

鄉下,新媳婦進門,兒大分家,必先起一口這樣的灶。不請工匠,父子倆自己動手就行,幾塊土磚,幾筲黃土,砌牢糊實,就是一口灶了。從此,家的味道充塞板壁瓦縫犄角旮旯,彌散在所有晨起昏落炊煙嫋嫋的日子裏。起灶雖不及造屋上梁那麼浩大隆重,但新灶燒火那天,女子娘家親戚都要來賀喜,一擔穀子一籃雞蛋幾塊陳臘肉幾尺家織布,當爹當娘的另給女兒女婿備些鍋鏟碗筷,背一簍挑一擔,叮叮當當而來,再放幾掛小鞭,歡歡喜喜熱熱鬧鬧。這叫“抬分火”,雙方大人又一次盡心盡力為子女墊起家底,從此,小兩口同心同力奔日子,勁頭更足了;在同一個灶台上粗茶淡飯生兒育女,酸甜苦辣,那都是自己的歲月了!

遠離莊稼,遠離花草樹木,遠離蠕動在體內的根,剛剛燒過幾把火的灶,懷念陽光雨露,甚至一遍遍臆想洪澇災害。夜深人靜,木格子窗口滑入一縷星輝,灶,一點點冷卻下來,聞著牛欄羊圈裏熟悉的青草氣息,凝視著不遠處曾經親吻過的鋤頭犁耙,聆聽著黑暗中蛛網黴塵輕微的顫動,灶,越來越懂,自己到底還是一堆土,而炊煙就是長在身上的根,結著風調雨順,結著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

煙熏火燎的灶,失去了泥土最初的柔軟和色彩,卻秉承了土的性情,平實謙誠,一視同仁。木屋茅舍,磚樓瓦房,灶,永遠都隻要小小的一個角落,一蹲一輩子,一輩子一種姿勢。日升月落,花開花謝,灶,一心一意品嚐煙火,對於柴,不論長短粗細老嫩幹濕,灶從不挑三揀四,悶極了,頂多長長吐一口濃煙,嗆人眼淚,日子,偶爾咳嗽幾聲!

鄉村多少樸素的愛情,也是從土灶開始的!

往灶門前矮板凳下一坐,手中握著一截幹柴,一邊看灶眼裏嗬嗬嗬笑著的火苗,一邊看灶台後低頭不語卻雙頰紅雲的女子,目光躲躲閃閃。其實,中意不中意,上心不上心,灶,最有資格說話,但灶沉默不語,婚姻大事,得一輩子嗬護,三言兩語能說清麼!多年後,女子拖兒帶女回娘家,就有了滿麵煙火色,進得灶房,娘,那一聲呼喚添了好些內容,女人都是操勞的命,一口灶台轉一輩子,但一年三百六十日,那灶台熱熱乎乎,煙火就是旺!

真正的灶,隻屬於鄉村!

城裏也有灶,都在水泥高樓裏浮著,上不接天,下不著地,僅有一把邪火,跟土一點關係也沒有了!所以,總有一些日子,忙忙碌碌的城裏人忍不住頻頻回頭,拖兒帶女千裏迢迢回家鄉,就是因為灶。盡管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灶都是熱飯熱菜招呼,常讓人吃得眼淚花花喉嚨打哽。拿起掃帚,到底有些陌生了,但仍要像兒時一樣,灶前灶後,踮著腳尖掃掃蛛網煙塵,洗洗灶台上油漬汙垢,一年到頭也算盡了回孝心。

而土灶,越來越矮,越來越老,起來越醜了!

終於有一天,鋤頭筲箕這些曾經跟煙火走得很親的農具,指手劃腳,灶,瞬間倒在一團煙塵之中,那麼容易就還原成土了!

多少輪回之後,那些煙熏火燎的土塊,能邂逅一雙溫暖的手,揉捏成泥,壘而為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