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 文才風流戰友情(2 / 3)

三、《名勝遊》和《人物頌》不是王文才詩的大宗,卻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描寫本地風光,刻畫本地人物,表現了一種濃鬱的地域特色。王文才是山東濰坊人,但21歲時就隨部隊轉業至太原,山西成了他的第二故鄉。所以,在他的詩歌作品中往往流露出一種對太原、對山西深厚的情感。

文才曾遍遊中國和世界。但是他的《名勝遊》寫的幾乎都是太原和山西的風光。他寫太原的汾河公園、蒙山大佛,寫聖壽寺前的蟠龍鬆,寫赤橋村的古義士。《拋球樂·豫讓》寫了趙襄子和豫讓:

刺趙酬恩在晉陽,赤橋從此世流芳。死為知己人欽佩,莫管貶褒論短長。遺愛今猶在,壯士惟留俠骨香。

這首詞把豫讓的任俠尚義、趙襄子的寬容大度和晉陽的赤橋遺址融為一體,不失為一篇記敘晉陽名人盛事的可讀之作。

文才寫晉南風光,有鸛雀樓的雄偉,普救寺的風流,更有黃河鐵牛的千古滄桑,充滿三晉文化的深厚底蘊。

王文才在《人物頌》裏詠唱革命前輩彭真、曆史名人元好問、傅山,以及山西籍的元曲大家,包括關漢卿、白樸、鄭光祖等。《〔中呂·喜春來〕關漢卿》四首之一、二是:

風流倜儻離騷麵,浪跡勾欄書會圈,風塵煙月有奇緣。聲震天,驚世鳴屈《竇娥冤》。

天生一粒銅豌豆,寧折不彎藐視侯,有才難為國分憂。芳會首,花酒度春秋。

一曲《喜春來》寫出了關漢卿的困頓人生、性格特點及代表作品。可見詩人對這位戲劇大家及其作品是十分熟悉和喜愛的。對於關漢卿劇中的人物竇娥更是專門有作:

世道昏,官衙暗。萬種淩逼鑄奇冤,雪飛六月三年旱。曲斷魂,劇感天,珠淚漣。

(《〔南呂·四塊玉〕竇娥》)

這是對竇娥形象的藝術分析,也是對大悲劇《竇娥冤》主題的深刻揭示,抒發了詩人悲天憫人的情感。

文才在《人物頌》中還把關注的目光投向普通群眾,為他們詠唱放歌。他寫太原33年義務植樹、綠化荒山的“當代愚公”袁克良,寫以微薄的退休金先後資助了13個貧困學生的古稀老人沈兆驊,寫養育殘女16年的農民工孫修田,歌頌無私的奉獻精神和人性的光輝善良。

四、王文才詩《應時篇》,作為感時詠事之作,多抒發對黨和祖國的熱愛,對國事的關心。紀念建黨八十五周年,詩人作《沁園春·七一頌》;紀念建黨九十周年,更作長詩《偉業》,讚頌黨九十年所走過的光輝曆程。詩人有詩詠“嫦娥一號”奔月,賀“天宮一號”升天,讚奧運聖火點燃,無不是對祖國富強、民族複興的謳歌。此外,如中美建交、兩岸交往等,都是詩人以詩歌的形式表達了對國家大事的關注。

王文才從1973年至1995年在省政府外事辦公室工作了22年,由於工作的關係,使他能夠遍訪世界五大洲,也就留下了不少詩篇,編入《環球吟》中。文才以詩的形式表現各國的風土人情、異域風光和曆史文化,使讀者隨著詩人的腳步領略世界各地的奇異景象。其中,我感興趣的有出訪日本埼玉縣謁聶耳墓時寫的《浪淘沙·悼聶耳》:

鼙鼓似雷鳴,號角催征,高歌一曲壯軍行。喚起同胞齊抗戰,樂發心聲。

時代總關情,石破天驚,不朽旋律世揚名。血肉長城今築就,告慰英靈。

一首詞回眸了昨日,展現了今天,讚頌了音樂家的“不朽旋律”,彰顯了“高歌一曲”的光輝,可謂蘊藉深厚。

文才出訪丹麥,瞻仰安徒生,詞詠“美人魚”,別有情趣:

海天端坐神嫻靜,魚尾人形影。蹙眉憂鬱為誰哀,翹盼心中王子遠歸來。

世間多少癡兒女,敢問情何物?人魚大雁覓知音,常憶安元中外兩同心。

作者所說的“安元”指的是安徒生的《海的女兒》和元好問《摸魚兒》中的詩句:“恨人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在中外文化的交融中謳歌人類美好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