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後記(2 / 2)

另外,我曾為三十餘本書作過序,其中包括為一些重要人物作序。如為曾經擔任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和校長的陳傳鴻老校長《大學之道》一書所作的序文,是我所寫序文中篇幅最長,所花時間卻最短的一篇。一般情況下,往往是請德高望重或身份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作序,但陳校長認定我能寫出好的序文,就是要我這個部下和晚輩為其文集作序,其禮賢下士的精神令人感佩。還有為當時任泉州師院院長、後來任福州大學黨委書記的陳篤彬的三本書,連作了三篇序文。寫一篇一般的序文很容易,簡單將書中的內容概括出來,說幾句好話,敷衍出一千來字便成了;寫一篇精彩的序文不容易,要有自己的思想,言之有物,最好有些精彩的詞句,並點出該書的特色。因此,凡是答應作序,我都不會隨便應付,更不會讓作者起草我來簽名,因為將來要收進自己的隨筆集或文集,要能夠經得起時間的檢驗。我作的多數序文都是答應後過了好些時間,確實有感而發,覺得拿得出手後才給作者的。

十多年來,因為看到我發表的一些隨筆,陸續有多家出版社約請為我出版隨筆集。但出隨筆集沒有時間限製,且自己也沒有心思真正花精力來整理舊文,結果或者未答應,或者答應了未著手。2013年秋,蔣東明社長說想約請我在廈大出版社出一本隨筆集,尤其是2014年1月在閩西古田山莊舉行廈門大學黨校領導幹部集中輪訓學習班的時候,東明社長還專門到我房間來談出版本書之事。想想自己出版過二十餘本書,還沒有在自己任教的大學的出版社出過一本,於是下定決心應約。

本書盡量收一些與廈大相關或較具廈門特色的隨筆,可以說是廈大的、廈門的、福建的、個人的、文學的,當然也是全國的,最主要還是學術的。所收各篇水平不一,有些是自己較滿意的精品隨筆,有些則是早年的文學習作,還比較稚嫩。為反映成長的過程,保存曆史真實,基本上一仍其舊,僅作了校對和極個別文字修改。

杜甫詩雲:“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我認為好的學術隨筆出則文,入則學,內為學術,外為文學,或者說學術為身,文學為衣。自己以教育為誌業,入史出文三十年,希望將來有較多的時間來寫寫輕鬆的隨筆。

2014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