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後記(1 / 2)

從事學術職業的人,一般以撰寫學術論著為主。寫隨筆,因為不屬於考核評價範圍,不能當飯吃,隻能是業餘愛好,偶爾為之。

不過,隨筆寫到一定程度,尤其是發表學術隨筆,對積累學術聲望還是有助益的。書必通俗方傳遠。發表在學術刊物上的論文讀者畢竟有限,出版的學術著作往往也隻是同行才看,而在報紙上發表學術隨筆,閱讀的人就廣泛得多。有時在報章上發表一篇短文比在權威刊物上發表一篇長篇大論影響還大。

當然還得看隨筆怎麼寫。我覺得隨筆也可以分為婉約派與豪放派,自己比較喜歡豪放一派,欣賞“高端大氣上檔次”的風格。好的隨筆能夠見微知著,大氣、輕鬆、幽默,且有學術含量。好的學術隨筆用精煉的文字寫出豐富的內容,思想深刻,見解獨特,且文筆優美,能夠以小見大,具有學理性、趣味性與可讀性。而要達到這一境界,需有相當的學術積累和一定的文史功底。

由於在中學和上山下鄉時愛好文學,我1977年參加高考時填報的首選誌願是中文,後來雖然在廈大曆史係進學,但習性好尚仍近於文學,因此有時也還寫點隨筆,而且後來我的一些學術論著也力圖以曆史為裏,文學為表;史學為體,文學為用;或者說以曆史為骨骼,以文學為血肉,以人文精神為靈魂。

考上大學30多年來,我發表的隨筆或學術短文已有二百餘篇。尤其是從2009年3月開始及其以後的一年間,《中國教育報》在每周一第5版的《高教周刊》設立“學者專欄”,陸續刊載了我的三十餘篇係列學術隨筆。原來《高教周刊》負責人唐景莉和儲召先跟我談好專欄的名稱用“海峰隨筆”,後因報社高層認為該報此前未用過人名作專欄,因而改為“學者專欄”。《中國教育報》是首次開設學者專欄,我是首位受約請撰寫學術隨筆的學者,在教育界與學術界引起了相當大的反響。《中國教育報》2010年1月11日還發表了讀者黃宏欣寫的讀後感《一道炫目的學術之光》,對本人的係列隨筆加以評論。

2010至2011年兩年間,《科學時報》的《大學周刊》主編崔雪芹約請我在該報開設“海峰隨筆”專欄,每月一篇,陸續刊載本人的係列學術隨筆。《科學時報》是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辦的全國性大型科技類主流媒體,其中的《大學周刊》與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共辦,以大學為報道對象,涵蓋大學教學、科研、產業發展、校園文化、國際競爭等各個方麵,“海峰隨筆”是該報首次以作者名字設立專欄。本書副標題之所以敢用“海峰隨筆”,就是因為采錄這一專欄的名稱,並與2012年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劉海峰演講錄》配套。2013年6月,《光明日報》又約請開設“劉海峰專欄”,發表本人關於高考改革的係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