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十一章 一夫橫江(1 / 2)

張承雖然知道這次任務不尋常,可是他也沒有看得太嚴重。在他看來,這次出使向關羽提親,隻是孫權在麵對曹操的壓力時要穩定西線的一個策略而已。實際上有大江天險,再加上曹軍的水師實力和東吳相差甚遠,江東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危險。孫權之所以沒有自信,和去年那場大戰有莫大的關係——江東的君臣都被張遼打破了膽。

大軍壓境,偏偏西線的主將魯肅又病了,不管是誰都難免會精神緊張,如果能和關羽聯姻,那麼西線無憂,孫權就可以盡量的多調兵馬趕到建鄴作戰,而且精神上又多了盟友,少了一個敵人,士氣會有所提高。

僅此而已。

這便是張承的看法,所以他雖然希望這次出使能成功,但是也不是說非成功不可,就算不成,他覺得隻是對他個人影響較大,但對戰局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可是現在孫紹一分析,把這件事直接提高到統一天下的高度了,張承頓時覺得肩上的擔子十分沉重。

與此同時,他也讚同孫紹的看法,呂蒙雖然戰功赫,但是在眼界上,不僅和周瑜不能比,他和魯肅都不能比。

到底是武夫啊。張承暗自歎了口氣,心情沉重。

張承心情沉重了,孫紹心情就輕鬆了,自從發了那一次感慨之後,他再也不多說什麼。他知道張承是聰明人,隻要給他開個頭,他自己會去想,自己是個半吊子,偶爾說一說還行,真要細說,自己那點先見之明大多是沒有足夠的證據的,曆史偶然太多,以結果推測原因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更何況他根本不知道曆史還是不是那個曆史。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孫紹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讀書上,除了向張承討教疑難之外,他一直在埋頭苦讀,其認真程度連張承都十分欽佩。左氏春秋二十餘萬言,記載從隱公到哀公的十三世,一般人讀經,也就是通章句,理文義,然後去探究其中的深文大義,可是孫紹卻是下死功夫,每一卷都先背,文字背熟了,再一句一句的串講。開始張承覺得這樣沒有必要,可是慢慢的他不這麼想了,因為他發現在講解的時候,孫紹不僅可以拋開書討論,而且每提到一句,孫紹都能將他相似的地方信手拈來,請張承比較分析。張承在左傳春秋上下了二十幾年的功夫,當然不會被孫紹難住,可是他不得不承認,孫紹這種背書的辦法看起來笨,實際上卻事半功倍,卓有成效。

“奉先,你的進步很快。”

孫紹笑了笑:“我隻是入門,充其量到了中庭,還沒有登堂,更談不上入室,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他頓了頓,又問道:“仲嗣兄,我怎麼覺得這春秋大義,和虛掩的門一樣啊。”

張承一愣,不知道孫紹怎麼突然有這個比喻。

“主人不在家,門掩著,掛著鎖,卻沒有扣上。君子見了,自然知道主人不在,不可自入。可是小人見了,卻直入其室,席卷其財而去。春秋大義,難道不是那把掛在門上的鎖嗎?”

張承愕然,張口欲辯,卻又覺得孫紹說的依稀有些道理,不知從何辯起。

“春秋作,而亂臣賊子懼。”孫紹笑著又說了一句:“可是有漢以來,精通春秋的亂臣賊子也不少啊。王莽篡位,那麼多的大儒勸進,他們那些聖人經義都學哪兒去了?”

張承的臉變得十分難看,猶豫了片刻,開始引經據典的和孫紹辯論。論經義,孫紹肯定不是他的對手,三言兩語就敗下陣去,但是他不屈不撓,屢敗屢戰,不斷的提出新的觀點。旅途寂寞,張承倒也不反對有人跟他對陣,兩人唇槍舌劍,說得興高采烈,時而橫眉怒目,時而相視而笑。